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西城拆迁空地化身城市森林
北京援助巴东扶贫搬迁 走出“红花岭模式”
农超对接惠及保定300贫困户
百个工作岗位送盲人
京西南农村煤改气工程步入尾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援助巴东扶贫搬迁 走出“红花岭模式”

 

今年,北京市援助资金860万元支持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村、溪丘湾乡甘家坪村等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示范点建设,实现易地搬迁贫困户230户,可脱贫780人。其中,“红花岭”农村特困群众集中安置模式,为集中解决农村特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持续、能致富”的目标做了有益的探索。

红花岭老年公寓安置的农村特困人员主要是五保户、单人户及部分无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户,属精准扶贫“社会兜底”对象。按照政策要求,只有五保户才能进福利院。为破解这一难题,巴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官渡口镇红花岭村试点建设老年公寓(公寓式的农村公租房),将符合易迁条件的五保户、单人户、无劳动能力的农村特困低保户等纳入老年公寓集中供养。

过程中实行“政府+企业+院民”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政府为老年公寓派驻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财务工作,向由贫困户组成的诚愿服务公司购买服务。同时,成立院民自治协会,实行院民自治,负责调处邻里纠纷和政策宣讲。水、电、维修等公务费用及购买社会服务的相关费用均由政府承担,院民只需按餐交纳就餐费,结余的救助资金全部由其本人支配。

在老年公寓旁,还建设了2.6万平方米的创业扶贫园,引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以老年公寓为中心,在产业园周边建设集中安置点,使安置点逐渐从小区发展成社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截至目前,红花岭老年公寓符合易地搬迁政策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入住155人,长时间居住生活的105人,创业扶贫园厂房12月底可以投入使用,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本报记者 马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