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被祖国“圈粉儿”
以军人的姿态 亲历开国大典
不仅仅是一面国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军人的姿态 亲历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开国大典时受检阅的步兵方队
 

笔者珍藏有一份1949年10月2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如图)。当时,我父亲作为第67军199师的一员,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特意保留了当天的这份报纸。这张发黄的老报纸,轻若蝉翼,却承载了一个泱泱大国厚重的新起点。

1948年3月,刚刚年满17岁的父亲从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入伍参加革命,随着队伍开始了南征北战。1949年7月,父亲所在部队接到了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重要任务。父亲后来才知道,当时全军200多个陆军师,被选定参加此次阅兵的步兵方队只有他们师是整师参加检阅,可谓百里挑一。

当时只有18岁的父亲参军一年多来,硬仗打了不少,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阅兵。“我们的部队里除了一些老兵还能掌握点基本的队列知识,其他人连标准的稍息立正都不会,部队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纪律各方面都没底。”虽然开国大典的具体时间迟迟没有定下,但接到任务时首长反复强调要在一个月时间里把队列练好,要在新中国成立的大喜日子里把这第一炮打响打漂亮。

当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经济上很贫穷。参加开国大典的受阅部队就居住在帐篷里,伙食也不是很好,条件很艰苦。“当时的困难程度我现在还记得,感觉比上战场打仗都苦。”父亲回忆道。由于战士们普遍没有什么队列基础,训练开始阶段,训练场上净是此起彼伏的训斥声、呼喊声。父亲说,部队当时也没有统一的队列条例,训练的时候是边摸索边调整。

“从稍息、立正、齐步走开始练,一开始队伍里面什么样式都有,看上去很不整齐,后来定了个统一的标准,每步步幅75厘米。”除了队列,持枪姿势也调整了多次。经过多次调整,在阅兵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才最终确定下持枪姿势。

阅兵训练期间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高强度的训练下,不少指战员晕倒在训练场上。另外,受战时条件所限,战士们的军装也不统一,不仅款式不同,颜色也是各异,多数指战员的军装都打着补丁。为了保持统一,方队尽量调换颜色一致的军装,部队还专门给他们调来一批钢盔,最后总算像个样子了。

父亲回忆,尽管条件苦、时间紧、任务重,但所有指战员积极性异常高涨。白天练不够晚上接着练,脚上起了泡挑破接着练,脖子晒脱了皮撕下来接着练。

1949年9月30日晚,连队接到了参加阅兵的通知。10月1日凌晨三四点钟,战士们跑步到达天安门东侧的东长安街待命。那天,战士们都穿上了带有铁钉子的“翻毛皮鞋”,手握轻机枪,精神抖擞地准备接受党中央、毛主席的检阅。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阅兵仪式终于开始。此时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已经站了10余小时的战士们一扫疲惫,各个精神饱满地走上了长安街。

“我隐约听到了喇叭里传出了毛主席的声音,广场上一下就沸腾了。”毛主席讲完话后,阅兵式开始了。朱总司令和聂荣臻将军同乘汽车,检阅了受阅部队。然后,受阅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接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检阅!

父亲说,短短几分钟,他所在方队走过天安门,在扭头敬礼的一刹那,看见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虽然距离比较远,看起来有点模糊,但是他认得出是毛主席在向他们招手。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激动得泪流满面。

岁月悠悠,六十八载仿若弹指一挥间。翻开1949年10月2日的《人民日报》,68年前的开国大典,栩栩于眼前。记录“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盛事的报纸已经泛黄,文字与照片都已变得模糊,然而透过这份珍贵的报纸,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开国大典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凝重,可以感受到万众欢腾的盛大场面。

当然,更因为也承载了父亲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的一份荣耀,我会把它作为珍贵的传家宝,永远地珍藏下去。

□刘善文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