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月饼又成了热门话题。
这几年,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那些暗藏“机关”,涉嫌贪腐的“豪华月饼”已经日渐收敛,至少不敢明目张胆了。但商家迎合消费、苦心营销的势头却丝毫未减,口味早已从传统的五仁、枣泥、桂花等简单数种,翻出不知多少花样,以致引得“内行”出面“科普”,告诉消费者,那些“水果味”月饼里根本没有水果,只是加了“味精”而已。更有奇葩者——近日漫步街头,忽见某面包房贴出“法国新式月饼”广告,不禁哑然:中国的传统食品,何以让法国人“创新”抢了“风头”?月饼市场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吗?
自古以来,月饼的象征意义都远大于实用价值。中秋团聚,有了月饼就透着吉祥,人情往来,送盒月饼颇合时宜。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心理,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家才打起了月饼的主意。正因为热“炒”月饼利润丰厚,才引得商家趋之若鹜,常常盲目生产,每每造成积压,甚至引发陈馅再造的丑闻。可见月饼大战,连商业道德也被侵蚀了。
中秋佳节,若为讨个吉祥,意思一下也就可以了,犯不着在形式上苦心孤诣;若说亲友往来,即使再要面子,也犯不上为几个月饼当“冤大头”。动辄千元的月饼礼盒,价值或在精美包装,或在某些“附件”,月饼本身反而成了招牌和陪衬。何苦为此破费?真有钱,何如直接给付现金?
月饼就是月饼,本质上不过是油糖面混合而成的点心而已,应该让它归位了。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法定生产标准、包装规范,不容额外附加别的什么“功能”。超标就判它欺诈,“猫腻”就责以重罚,你看管用不管用。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