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业生涯设计贯穿“教”与“学”
二十年如一日 为铁路质量把关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业生涯设计贯穿“教”与“学”
——记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赵爱芹
 

24岁入党,32岁成为丰台区最年轻的高级教师,2010年至今担任校长期间,她带领全校4400名师生励精图治,使学校成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技能型人才成长体系构建的窗口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她曾被评为“第七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她就是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赵爱芹。

引入职业生涯设计

培养学生专业品质

从1992年参加工作,赵爱芹已在职业教育的战线上奋斗了25年。为了与老师们共同研究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引导文的设计等,她常常是早7点到校,晚9点才回家,周末更是几乎没有休息过。

赵爱芹说,职高学生与普教不同,专业定向明确,所以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最根本的主线,因此,她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让它贯穿在三年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中。

在具体的实践中,赵爱芹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收集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用人标准等信息。让学生据此剖析出专业对应职业能力特点等。引导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剖析自我、找出距离、制定出目标及实现的措施。从德育和语文的角度辅导学生写出方案,并请计算机、美术专业教师辅导学生对方案进行美工设计,最终进行设计竞赛。

“这一活动,就将学生闲散的精力转为对职业、对人生精准的设计、思考与实施,从而激发了他们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内趋力。”

此外,赵爱芹将学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校企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到企业去了解一些最实际的、最本质的需求。还通过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发挥特长、树立自信。

正是在赵爱芹这样的努力下,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学生在精神品质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优良的风貌,学校校风稳健良好,逐步构建起“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做合格职业人”的校园文化特点。这里的毕业生连年受到企业的欢迎与好评。

以科研为先导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只有会教的老师才能教会学生,只有会学的教师才能教学生会学,只有会研究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研究。”赵爱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不论多忙,她都坚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大纲和全套教材的内容有较细致的把握,从而准确地驾驭教材、课堂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教法和教学资源。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并通过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职高学生学习基础虽然差,但并不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就随之降低。我认为,职高教师更应具备渊博的知识,还有较强的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引导学生爱学习的能力。”

赵爱芹摒弃了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而变换新鲜手段的做法,而是将科研理论用于指导课堂教学。她以科研为先导,不断探索并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她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培养与发展,并让学生成为有意识的学习者,让他们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实践中,再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评价与调控。

探索教学改革

率先承担选修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赵爱芹借助于批阅大量的笔记、随笔、作业、学习周记等实现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的调控。她还结合职高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调整,对教学思路与方法进一步优化,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综合人文素养。并在全校第一个承担了选修课程,开办了“实用口语交际”课程,受到各个专业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还辅导学生进行‘社会语言问题’的课题研究,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研究好学的意识与开拓思维、不断创新的能力。我带领文化课教师研究确定了校级课题《职业高中文化课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开展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赵爱芹介绍。

几年中,赵爱芹指导的朗诵小组、语文阅读小组、古代文化研究兴趣小组、红楼梦选秀研究小组等,帮助学生弥补了不足,发挥了特长。她还多次承担公开课、研究课等,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多年的教学实践启发我,只有做一个与社会需求接轨,与企业对接,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肯于探索、不断改革的老师,才会让学生的头脑真正灵活起来、真正学有所获。”赵爱芹感慨地说。

“做职教人观念不能落后,要有胸怀、有远见、有头脑。”这是赵爱芹的教育格言,也是她对每一个干部、每一位教职员工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天资,而在于习得,而在于学习。

赵爱芹认为,一个校长的无知是一所学校的悲哀。一个老师的无知,贻误的是几十个孩子的一生。“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以身作则,买的最多的是书,想得最多的是学校怎么能不落后、怎么能谋发展。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尽可能多地去听闻最新的消息,去涉足最前沿的信息,去学习同类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经验,在取长补短中让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