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顶功是这样练成的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工玉君:
顶功是这样练成的

在木质的金鱼上顶旋转的瓷盘是玉君的拿手绝活
玉君时不时会在朋友们面前露一手
许多道具都是玉君亲手制作的
 

在天坛公园里,有一群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转伞的如天女散花,玩飞叉的棍影纷飞,耍刀舞剑的酣畅淋漓……一旁观看的路人仿佛回到了老天桥卖艺的现场。在这群亮相的“艺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动作和拳脚,也不会跑来跳去打把势,全凭他那鼻子,顶起根棍子,棍顶放上碗,马步一扎,纹丝不动,叫人连声赞叹。

在场“看客”都以为这是个戏班,其实这些“艺人”并非是靠这些手艺吃饭,他们有的退了休在家赋闲,更有的在工作中抽时间操练。而这位身怀“顶功”绝技的玉君,便是朝阳公园的一位普通电工。

“我练这功夫,全凭我和师父的缘分。”玉君谈起自己的师父赵翔飞,总是面露一丝敬意。“2005年我在兴隆公园玩飞叉,见到我师父玩这个,觉得特厉害。”玉君向记者介绍,师父赵翔飞原是沈阳杂技团演员,自己的师爷曾经是永乐班班主,继承了一套极为传统的功夫和规矩。“我也不好意思张嘴问他收不收徒弟,就通过旁人打听问师父教不教。”师父开始嘴十分严,“死活不教”,但他一直在观察玉君玩飞叉等别的物件,这一观察就是两年。后来,玉君才知道师父怕他是个半途而废的人,才考验了他的恒心。

有一天,师父问他:“小棍儿能顶起来不?”玉君意识到“有戏”了,花了半个多月,终于将小棍顶起。2008年,玉君成了赵翔飞的关门弟子,那时他才发现,拜师难,学艺更难。开始的时候,师父让他把报纸卷成棍子练,可是没顶一会就掉下来了,而且长时间仰着脑袋,开始有些不适应,经常是眼冒金星头发晕。后来,在师父的指导下,玉君也逐渐悟到了顶功的要点。“顶功的门道在于‘压三点’,鼻子一点,头一点,下巴一点,这三点压下来了,稳定性就高了,头也不晕了。行话叫‘把灶’。”

玉君常顶根小棍练基本功“压三点”,他说:“这项基本功,牵扯到后面每一项大活儿的基础。师父常跟我说,顶棍子,程度要做到你能看见天空的云彩在行走,而棍子不能掉下来,人也不能动,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他坦言,和一般“手艺”比起来,顶功要求的功底非常综合,一来必须有武术的底儿,二来要把几何学和力学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形体和脑袋将顶的东西“降住”。

玉君边表演边向记者讲解各个招式的名称。他先用鼻子顶起一个棍子,在棍子上放上一个碗,称其为“棍杯”;将两样东西拿下,拿出一个自制的“叼头”:用牙咬住宽的一边,用细的一端掂起刚才的小棍,纹丝不动,再将一个花瓶放在棍顶的托儿上。“叼头”和棍子接触的时候可以说只是一个点,而花瓶在上方却稳如泰山,他管这个叫做“竖杯”。随后,他又展示了“叼鱼”、“滑车”等绝技。“我这些家伙什儿都是自己做的,以前师父教我一招儿,就教我做工具,我先拓样儿,回去再自己学着做。”玉君表示,这些都是老天桥艺人的传统。

“练顶功以后,我的颈椎比以前健康多了。在台上一表演,大家一鼓掌,我心里就特美。师父和我说过,这顶功是真功夫,不下功夫真的练不了。”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玉君四十以后还在练这个,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五十二岁。他说:“经常见到有人问我的,没见到跟我学的,不战胜自己,真的练不了。如果遇到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因素,都可能半途而废,所以,没有极大的兴趣和毅力,难以坚持下来。”

□本报记者 赵思远/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