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花灯里寄托着 老北京文化情怀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学教师邱志刚:
花灯里寄托着 老北京文化情怀

 

今年56岁的邱志刚是首师大丽泽中学南校区的一名美术老师,因为擅长制作纸扎花灯等老北京的“老玩意儿”,在学校里,他就专门从事民间美术、民间艺术教育工作。

说起与纸扎花灯的结缘,邱志刚思绪万千,自幼就酷爱美术与小玩意制作的他是师从于舅舅,“小的时候,天天盼着过年,别的男孩子都喜欢放鞭炮,我却喜欢提灯笼。”邱志刚说,他永远都忘不了,提着舅舅做的花灯,满胡同里瞎跑乱窜的场景。纸扎花灯作为邱志刚那代人儿时难能可贵的玩具,承载了他太多童年的美好记忆。

后来,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的邱志刚对于花灯的执念一直都放不下。“开始,我尝试凭借记忆制作花灯,直到舅舅前来言传身教。”邱志刚回忆,舅舅是从1982年开始教他制作纸扎花灯的,如何劈竹、打磨竹条、扎架子、裱糊、琢纸、描金等工艺,都是舅舅手把手传授的。

舅舅所教授的纸扎花灯工艺是非常传统的制作手法,邱志刚学得很认真。“大概是前后四年多时间的口传心授,我也慢慢开始领悟到了制作花灯的奥秘。”邱志刚说。几年下来,他从造型和题材上下功夫,在扎糊制作上下功夫,慢慢地也做到了心中有数。至此,也正式成为邱氏纸扎花灯的第四代传承人。

在工厂工作的时候,邱志刚就利用业余时间制作花灯,送给亲戚朋友,分享花灯所带来的欢乐。1996年,工作调到学校后,邱志刚制作花灯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学校里开办校本课程,让邱志刚的民间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邱志刚对于北京纸扎花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创作出的花灯也越来越别致。他制作的一些传统花灯,如狮子灯、兔子灯、羊灯、鱼灯、走马灯、吉利灯、吉庆灯等,通过电视台展示给更多老北京人看时,获得了大批观众的认可和共鸣。

“记得一位通过电视台找到我的老人家,主动打电话跟我分享了她与花灯的故事。80多岁的老人,讲起儿时的回忆,言语间溢满童真。”邱志刚告诉记者,为了弥补老人心中的遗憾,他按照老人的描述,做了一个传统的“走马灯”,并亲自送到老人面前。老人看着展示在眼前的花灯,竟然像个孩子一样拍手叫好,嘴里还念念有词,“就是这样的,跟我小时候的花灯一样,一模一样!”

老人的话让邱志刚自己也非常感动,老北京的纸扎花灯可以在老一辈的北京人身上找到很强的共鸣,“这是一种难舍的情怀啊。”邱志刚为很多老北京人制作过花灯,也分享和感受过很多老北京人的故事,在每个深邃的追忆中,都蕴含着浓浓的情愫。

后来,邱志刚除了研究纸扎花灯,还尝试做各种“老北京玩意儿”。在他的展柜里,记者看到很多民间工艺品,如毛猴、泥塑、兔爷……这些惟妙惟肖的传统玩具,均是出自邱志刚之手。

“传统的民间艺术工艺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我们有责任将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邱志刚说。走进校园传授传统民间艺术,是他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如今的邱志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老手艺,在耐心的教授孩子们制作工艺品的同时,也将老北京的文化情怀言传身教给学生们,让北京故事延续它特有的气质。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