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梅:有一种公益叫80后义工社
苏晋达
田恩广
秦洪涛
陈钢
田光艳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梅:有一种公益叫80后义工社

 

80后做公益不稀奇,可要是能坚持8年,能凝聚起一个团队,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她推出一系列公益活动,事无巨细考虑周全,每件好事都入了居民心坎,她叫张梅,是个80后,创办的一个公益团队叫80后义工社。

投身公益缘于一次偶然

顺义区石园北三社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便民小挂袋”。小挂袋有形象的钥匙、水火图案,有带钥匙、关火、关水、关电的提示语,并印有自来水公司、供电公司等便民电话,挂袋里面还有供居民专门装水卡、电卡、医保卡的小布兜。这个实用的小挂袋就是张梅设计、制作并为居民免费发放的,这也是张梅第一次走进公益的尝试。

1985年出生在顺义区的张梅,2009年以前是个事业有成的青年创业达人。从小喜欢体育的张梅20岁出头就是国家一级跆拳道运动员。退役之后,张梅远赴美国学习赛事策划成为较早的体育经纪人,多次带队到国外参加比赛。2006年,张梅回到北京创业。她利用自己在体育方面的资源,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2008年,她又创办了一家团购网,经销滑雪等体育比赛的门票。当时20多岁的张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张梅与公益结缘,却是一次偶然。2009年,张梅的公公突发疾病去世,由于老人走的突然,张梅的婆婆一时难以接受,整天闷闷不乐。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得知后,让工作人员每天到家里陪张梅的婆婆聊天,帮老人看孙子,给张梅家帮了大忙。为了表达感谢,在居委会的建议下,他们决定给小区居民做点好事。

为了了解居民困难,张梅在小区发了调查问卷。她发现,大家反映出的都是些出门经常忘记带钥匙,遇到停水、断电经常因为找不到电话而抓瞎着急,空巢老人用水用火子女不放心等等生活小事。张梅就想,能不能给每家做一个小挂袋,方便挂在家里防盗门后面,让居民特别是一些老人出门前就能看到。

说做就做,于是就有了便民小挂袋。这个举动,让居民对张梅赞不绝口,张梅也第一次尝到了做公益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居民口里的“张闺女”

“张闺女,一会去我家吃饺子!”“去我家吧,今天炖肉,可香了!”见到张梅,小区里的大爷大妈都一口一个“张闺女”,叫得那叫一个亲热。

2011年,张梅把公司业务交给其他人员打理,自己则成立了顺义区第一个“80后义工社”任社长,把全部身心转向社区公益事业。

“80后义工社”成立之初,只有六七名义工。张梅每天带着义工在小区里走家串户,帮空巢老人理发、剪指甲,帮小区的残疾人买菜做饭,推着腿脚不好的残疾人出行,帮助家里有困难的居民接送孩子上下学。开始人们并不看好这个不要报酬只做义务服务的团队,以为她们就是几天热乎劲,是张梅和义工们用行动慢慢打消了居民们的顾虑。

80多岁的庞大爷是小区里一位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国外。张梅带着社工为庞大爷修脚时发现,庞大爷虽然不缺钱但却异常节俭,袜子破了大洞也舍不得扔,而小区里其他不少老人也是这样。回到义工社后,张梅在义工中发起了“试穿破袜子”活动,她的想法是如果穿破袜子只影响美观不影响老人的脚部舒适就不去干预。大家试穿后觉得破袜子不仅影响美观也确实影响脚部的舒服和保暖。为了既帮到老人把袜子补好又让老人有尊严,在第二次去庞大爷家时,张梅特意也穿上了一双破袜子。在帮老人修脚时,张梅故意说自己的袜子破了,要借老人家的针线补一下,顺手也帮庞大爷把袜子补好。庞大爷没觉得尴尬,张梅也把该为老人做的事情做得天衣无缝。

2016年春夏之交,张梅带着义工到空巢老人韩老师家帮助收拾房间。她发现韩老师的拖鞋穿得时间长了,鞋底的防滑层都磨光了,而洗澡时就非常容易滑倒。第二天张梅就自己出钱购买了200双防滑拖鞋,发放给社区里的老人。“80后义工社”还在小区里发起了“拖鞋行动”,号召年轻的子女关爱父母,在夏季到来之前给父母换双防滑拖鞋。这件事让石园北三社区里的老人非常感动,很多老人拉着张梅的手说:“你真是比我们自己的儿女想得都细致和周到。”

动脑筋用智慧做公益

“试穿破袜子”“拖鞋行动”这些公益活动不仅透出了张梅带领“80后义工社”从细微处做公益的贴心,更代表了一种用智慧做公益的新思路。

张梅记得,她第一次给一位80多岁的大爷剪脚趾甲,哆哆嗦嗦,半天下不了手,大爷摇头又叹气,场面非常尴尬。怎么才能给老人服务好,张梅脑子一转,直奔美甲店。进店先办一张充值卡,然后就跟美甲师“开磨”,最后硬是说动几名年轻人跟着她去老人家里送服务。“你猜怎么着?一来二去,他们都跟老人成了朋友。现在有十多名美甲师,定期到社区给老人修指甲,都是免费的。”这件事给张梅一个启示:“做公益,不能光靠热情,还得靠智慧,用脑子。”

为了找到社区里残疾人行动不便的地点,张梅组织义工社的30名义工,找了15把轮椅,义工们两人一组,一名义工推着另一名义工到小区所有生活网点进行体验,遇到轮椅受阻的地点就记录下来,最终画成地图交到区残联。在残联的协调下,社区及周边所有缺少无障碍设施的地方,均铺设了坡道,方便了小区残疾人的出行。

年轻人脑子活儿,做公益点子也多。“80后义工社”在张梅的带领下,琢磨出了很多实用的公益小发明,比如可以准确区分盐和糖的调料瓶、遇有车辆可及时升起彩旗提醒司机避让的轮椅感应器等,今年下半年将逐步送到有需要的老人和残疾人家中。

在石园北三社区,家家户户都有一张公益卡,年轻人到社区养老驿站做义工可以往卡里充积分,家里老人可以用卡里的积分享受若干公益服务。这是张梅的点子,“别看是个小小的积分制,社区很多年轻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人人都投入公益,老人们才能享受到更多服务。”

现在,“80后义工社”已经扩大到180多人,几年来共开展1000余次社区公益活动,直接服务受益上万人次。张梅不仅投入了全部精力和时间,还搭进了上百万的财物。如今她7岁半的女儿也成为“80后义工社”年龄最小的义工。

几年来,张梅也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荣誉。“也有特别难的时候,可当老人们一声声叫你‘闺女’,几天不见就送上亲切温暖的拥抱时,那种幸福感是什么也换不来的。”张梅说。

□本报记者 张江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