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从开采出气,到完成预期任务、实施关井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共持续了整整60天时间,创下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60天的背后,是20年的艰辛追赶历程——与国外相比,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中国海洋地质科学队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
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对其进行勘探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起,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家纷纷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纳入其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路线图。
1998年12月,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为契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海寻找可燃冰。
2002年,我国批准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正式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多学科、多手段开展海域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的大幕。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介绍,专项实施10年,成功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手段综合调查方法,在南海北部多个区域,有力证实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存在。
专项实施期间,我国于2007年4月至6月,实施了南海水合物首次钻探,并在神狐海域钻获高甲烷含量的水合物实物样品。这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在海底钻获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从2011年开始,我国启动新的国家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专项。2013年5月至9月,我国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实施水合物钻探,钻获了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类型的水合物样品。
2015年3月至5月,我国使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非载人遥控潜水器,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发现了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被命名为“海马冷泉”,随后通过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直接在“海马冷泉”区海底浅表层采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凸显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今年3月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从5月10日试采点火,截至7月9日,试采实现60天连续产气,累计产气超过30万方,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