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干拆违要敢碰硬还要有耐心
静心科研 冲锋疫情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7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静心科研 冲锋疫情
——记全国巾帼文明岗、首都儿研所病毒研究室
 

每个托盘48个接种病毒标本的试管,3至4盘近200份,技术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着细胞变化,4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这就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之一。

实验室里,化学器皿、高倍显微镜等在操作台上依次排开,穿着白衣的工作人员低头忙碌,大大小小的仪器嗡嗡作响,一切看起来普通无奇。就是这支共14位成员,其中13位是女性的儿童感染性疾病病毒学研究领域的领跑团队,在今年获得了全国巾帼文明岗。

团队协作筛查流感疫情

病毒研究室共14位成员,年龄最大的已经66岁,最年轻的不到30岁。遇到疑难病例,不同组的成员们互相配合做不同的病毒研究,这已形成默契、流畅的习惯。

2009年5月,一名由美国回四川探亲的中国留学生被确诊为中国首例H1N1流感病毒。由于病毒研究室学科带头人钱渊研究员的高度警觉,病毒研究室迅速查找文献及相关报道,及时建立了H1N1病毒检测方案。

在第一时间,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安排了标本采集、快速诊断和病毒分离等工作。在高峰期,多数就诊的患儿都要进行甲型流感病毒的筛查。筛查中任何一份病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以能对患儿及家人造成伤害。

日常科研工作仍要照常进行,而筛查甲型流感的标本每天约150份,标本送到后30分钟就要出结果。病毒室成员们轮流值守,不知多少个夜晚、周末、双休日,甚至中秋节、国庆节,成员们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技术员邓洁、王芳考虑到有的同事家里孩子小,就把值班的事儿揽过来。而年轻的妈妈们也没有退缩,一心扑在工作中。平日里不温不火的科研女性们,面对疫情主动请缨。

命名新发病毒沿用至今

作为全国儿科系统唯一的将经典病毒学和分子病毒学相结合的实验室,儿研所病毒研究室的主要工作分为科研工作、公共卫生工作、临床工作三大部分。

赵林清主任介绍,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算是最简单的临床检测项目,而常见呼吸道病毒免疫荧光检测则是较为复杂的,基本需要4个队员操作4个小时才会出具报告,“我们的工作基本上是纯手工的,所以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

2003年,钱渊追踪到国外报道了一种新的儿童感染的病毒,这种病毒可引起儿童死亡。工作人员迅速建立方法,在国内首先发现并将其命名为“人偏肺病毒”。时至今日,从儿研所病毒研究室走出的“人偏肺病毒”这一译名,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沿用至今。

说到病毒研究室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就包含常年对感染儿童的流感病毒进行监测等工作,“我们每周会做20份的流感病毒鉴定,进行流感病毒分离,结果上报到国家流感中心和北京市疾控中心。这也是我们的一项常规工作。”赵林清主任表示,这就为相关公共卫生部门的卫生决策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病毒研究室获得了全国巾帼文明岗、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儿研所病毒研究室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学习班,今年已是第8次。“每年全国都有200多人来参加,我们会无保留地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赵林清主任表示。

“虽然团队女性居多,但关键时刻大家都能保持应急状态,能冲上来。我的老师曾对我说,做科研就要甘于清贫,要静下心来。”赵林清主任说。

□本报记者 唐诗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