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沟自古以来为避暑胜地
樱桃沟位于京西香山著名古刹卧佛寺西侧,系两山所夹之溪谷,长约一公里,因历史上广植樱桃而得名,又称“退谷”、“水源头”,是一条恬静、幽谧又充满野趣的沟谷。沟内怪石嶙峋,山径深幽。一弯蜿蜒的溪水从沟底流过,沟中植物繁多,空气湿润。自古为西山名胜和名人隐居之处,并以独特的自然景致成为避暑休闲的游览胜地。
沿曲径而上,沟边山林间有“鹿岩精舍”院门,院内茂林修竹,安谧清静,可谓“谷径通幽,别具天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曾在此隐居,并编著了《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等。因其自称“退谷居士”,故“退谷”便成为樱桃沟的别称。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北洋政府官员周肇祥也曾在此建花园,以为隐居。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梁启超曾到此寻游,并在“鹿岩精舍”门外题写了“退谷”二字。
历史上樱桃沟“以泉而胜”,有“水源头”一景,泉水从石隙中汨汨流出,形成水潭,然后沿山沟顺势而下,一直淌到卧佛寺前的河滩。清乾隆年间曾建石槽(渠),引其水至玉泉山。多年前因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头的泉水已基本干涸,而如今已经难见泉水涌动的景观。
樱桃沟以幽静著称,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与嘈杂,沿着山道,拾阶而上,但见苍松翠柏,绿浪如涛。止步于高坡之处,任山风从耳边略过,如瑟轻鸣。静闻天籁之声,颐养心神,让所有的积尘、积怨、积郁、积怅、积忧,顷刻间化作烟云,所得到的是一身的透亮与轻松,一种超凡的飘逸与洒脱之感溢于心中。
樱桃沟名胜古迹掌故趣闻多
历史上樱桃沟古迹名胜众多,金章宗曾在此建“看花台”,明清时建有隆教寺、五华寺、普济寺、广泉寺、广慧庵、圆通寺等寺院。广泉寺是樱桃沟内建筑最早的寺庙之一,建筑规模较大,清代废弃。据传曹雪芹曾与好友张宜泉一同寻访过该寺,并有诗唱答。而今在樱桃沟出口处的山坡上,还有一处古庙的废址,这便是元代盛极一时的隆教寺遗迹。
元宝石和石上松是樱桃沟两处知名的景观。元宝石在水源头的南边,为一形似元宝的巨石,故名。石下有洞,宽丈余,深约八尺,内砌石床一张,相传古时候有一仙人骑着白鹿到此,并住在岩石的洞内,故名白鹿洞,而元宝石也称白鹿岩。在元宝石南有一块居高临下的巨大危石,其绝顶处竟然生长着一棵峥嵘的古柏。凌空挺立,傲骨藏风,姿态奇绝,人称“石上柏”,又名“石上松”,其树龄约四五百年。传说曹雪芹就是受到这“石上松”的启发,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木石姻缘”。
樱桃沟内有一座石桥,横跨山谷小涧间,连接两山之道。此桥原在京城端王府中,建于清代中晚期,系单孔拱券,每侧四根竖条纹连珠束腰望柱,三块镌空宝瓶护栏板,桥头两侧有堆云抱鼓石。1958年修整樱桃沟时,此桥由端王府旧址移至而来。据传1973年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时,曾在此取景,时名“红星桥”。
水杉林与“古栈道”构成新景观
樱桃沟内的水杉林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水杉林,约200株,高大挺拔,最高的约30米。这些水杉是1972年北京植物园的技术人员从湖北省利川县引进种子,播种后1975年定植于樱桃沟,树龄已整40年。沿着水杉林栈道继续上行,有一座草亭,亭内是一棵巨大树木的根桩,这是树龄超过千年的水杉根桩标本。
2004年为了给游人营造一个入谷探幽,入林寻幽,入山听泉的氛围,北京植物园在对樱桃沟水系及周边整治的同时,自樱桃沟入口处,向纵深处独具匠心地仿照古代军事设施——栈道,采用古朴的仿木材料,修建了一条600多米长的“观光栈道”,自下而上,穿行于樱桃树、水杉林和山溪间。2013年在原栈道的基础上新修木栈道且延长,此后在栈道下面安装了人工造雾系统,待开启后,山谷中雾气缓缓缭绕,如仙境一般。
徜徉在水杉与栈道构成的绿色长廊里,有一种既在林间,又在桥上的感觉,而盛夏之时漫步于此,使人暑气尽消,心生惬意。站在栈桥边,倚栏北望,幽深的水杉林别具意境。遇有造雾系统开启时,薄雾飘散,如影如幻,使人如临仙境,给人一种清凉而舒心的感觉。
小贴示:
驾车:从西北四环路四海桥出,走北坞村路至玉泉山路,过香泉环岛西行约500米,进北京植物园东南门,西北行即达。
乘车:北宫门地铁站乘331路、563路至北京植物园东南门;动物园乘360路至北京植物园,向北步行800米进北京植物园南门。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