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早的龙舞导演,编排了第一支观赏性极强的龙舞,他组织基层龙舞队,让没学过舞蹈的人舞出了金奖;他带领龙舞队到中国的城市和农村表演,到北京天安门表演,到上海黄浦江边表演,到广东深圳民俗村表演,到革命圣地延安表演,到东北三省表演,到长江三峡表演…… 龙舞从此风靡;他在巍巍长城上创造的由国际著名影星成龙和5000名海内外青年共同舞动的长达10000英尺(3048米)的“中华巨龙”,让吉尼斯世界舞龙纪录回归龙的故乡;他让中国龙飞到莫斯科红场,飞到巴黎凯旋门前,飞到韩国首都汉城,飞到德国科隆,飞到巴林王国,飞到“一带一路”…… 享誉全世界。
■“飞”上舞台的龙■
一个8岁的男孩站在高台上腾跃、亮相,灵活地像一条龙,台下站满了为他喝彩的观众。此时,杂技小演员王玉玺没想到,多年以后,自己的一身功夫居然让他与舞蹈结下一生情缘,并且凭借着对龙舞的钟情,成为享誉中外的“龙王”。
王玉玺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直爽、朴实,言谈举止中洋溢着一股豪迈的武林之气。他出身于一个杂技世家,耳濡目染加上前辈督促,使他很小年纪就跻身艺林。从1961年首次登台到1966年“文革”开始,作为一名少儿杂技演员,他曾数次加盟多个专业演出团体,期间,还作为“中国马戏团”的一员,出访过朝鲜、蒙古及原苏联。但随着“文革”的开始,王玉玺的命运从此改变。1968年,他所在的杂技团解散了,人员上山下乡,他也被安置到了京郊顺义的一个村庄。
1978年各项政策开始落实,机缘巧合,23岁的王玉玺穿上了油糊糊的工作服,成了顺义农药厂的一名学徒。两年后,王玉玺成了一名颇为像样的钳工,车钳铣刨样样拿得起来,领导和师傅都挺满意。然而,王玉玺心底仍然向往艺术的舞台。随着1980年顺义县文化局的成立,艺术出身的王玉玺被调入成了一名专职的文化干部。那段时间,他一头扎进民间艺术的海洋,读书,练功,到民间采风。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1985年,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来大陆拍摄由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南北少林》,其中有一场戏需要舞龙。这个活儿,最终落到舞蹈底子丰厚的王玉玺头上。王玉玺没有简单地顺顺动作就交差,他决心趁此机会把中国传统的舞龙弄出样子来,他调动了大量的艺术积累,一招一式地编排、琢磨、修改、创新,从队形到动作,从造型到风格……就这样,一段既具传统风貌,又有较强的观赏性的龙舞诞生了,令人耳目一新,香港导演不禁翘起了大拇指。
王玉玺的“龙”一鸣惊人、开始起飞。在首届世界“柯达杯”足球锦标赛开幕式上,在首届“北京国际旅游年”活动中,在首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上,王玉玺的龙舞不断受邀亮相,一发不可收拾。
1991年,王玉玺接到一个特殊任务,排一个舞蹈参加北京市农民艺术节。王玉玺马上想到了龙舞。他朝思暮想编一种新龙舞,既能保持泱泱古国的气魄,又利用了现代化技术;既能在广场演出,也能毫不逊色地登上舞台。那段时间,他想的入迷了,有一次看电视连续剧《聊斋》,看着神怪们腾空来、凌云去的镜头,他灵机一动,“这不是一种新视觉效果吗!”
舞蹈形式有了灵感,王玉玺却又遇到难题了。这次参加的是农民艺术节,参与演出的都是北京鲲鹏食品厂(原顺义肉联厂)一线的农民工,没有任何舞蹈经验。“我第一次见他们的时候,有的人还没来得及放下刚切过肉的剔骨刀,身上系着油腻腻的围裙……”王玉玺的爱人杨华回忆。王玉玺和杨华夫妻俩从那时起就是黄金搭档,那段时间,他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为这二十几名农民工精心排练。两个月后,就是这一水的农民工,用一段精彩的龙舞震惊了舞蹈界。
舞台上,只见夜浓如墨,银雾低浮,蓦地,两条流光溢彩通体晶莹的彩龙奔腾而出,时而宛转蓄势,时而昂首向天,金球飞转,鳞光闪烁,大有腾雾凌云之势。灯光闪烁,只见神龙不见人。王玉玺编排的这段《夜色蛟龙》一炮打响,获得北京市农民艺术节一等奖。同年,受邀赴延安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庆祝活动,获得“优秀节目奖”。值得一提的是,原班人马打造,由此舞蹈改编的《金龙腾飞》获得了第三届北京市舞蹈大赛一等奖和优秀编导奖。王玉玺农民舞蹈队获得舞蹈界大奖,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全国几十个省市参加的演出中,《金龙腾飞》荣获优秀表演奖,王玉玺的这个舞龙队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拿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龙■
1995年5月19日和2000年2月19日,这是两个被中国载入史册的日子,也是令王玉玺终生难忘的两天。就是这两天,王玉玺和夫人杨华带领中华儿女把中国巨龙舞动起来,两次冲顶《吉尼斯世界纪录》,让舞龙的世界纪录回归到了龙的故乡——中国。
时至今日,很多人还记得1995年的那个春天,一条长龙在天坛公园摇头摆尾,甚是威风。作为艺术指导和领舞,王玉玺舞动龙珠,与610人一起,舞活了一条长达5550英尺(1692米)的世纪长龙,这也是中国首次打破吉尼斯舞龙的世界纪录。
“我们是龙的传人,但是当时的舞龙纪录都是外国人创造的,天坛的这次舞龙真正把世界纪录抢回了中国,这是最让我骄傲的。”让中国龙舞拿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一直是王玉玺的心愿。他还记得,在5月18日彩排时,旧时求雨的天坛真的下起了大雨,而第二天真正舞龙的时候阳光明媚,让很多人都对这条“神龙”印象深刻。5年后,2000年千禧龙年的正月十五,在八达岭长城,一条全长一万英尺(3048米)的巨龙横卧高空,受邀担任总体设计和总编导的王玉玺杨华夫妇,再次让中国龙轰动世界。巨龙威风漂亮,很多人没有想到背后的辛苦。
做一条3000多米长的巨龙,这对于“龙王”王玉玺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从制作龙体的布料到做骨架的材料,王玉玺在全国跑市场,精挑细选,制作时聘用了60多名高级工匠,历时近7个月制作完成。整条龙体共用去金布、绒布各13600米、片布4800米、竹圈13600个、海绵4400米、铁丝960公斤、线绳490公斤、各种颜料300公斤。制作过程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时候王玉玺都要亲自设计并出谋划策。比如,用摩托车的大号头盔制作巨龙眼睛,用粗铁丝手工捶打制作两根龙须,这些都是王玉玺多次实验想出来的“高招”。最后制作的巨龙龙头长4.49米,龙尾长4.40米,龙身直径1.2米,在运往八达岭长城时,城楼门洞无法穿越,运输又成了问题。
“从河北制作场地运往八达岭时,我们动用了40辆大型卡车,遇到城楼门洞全部从楼顶翻越,就这样花了三天时间,将巨龙分段运到长城脚下,后由800名解放军给我们搬上山去,盛典当日组装成为一体。”说起这条巨龙,不论从长度、重量、舞龙人数来看,都创下了世界记录,也让王玉玺和杨华打了一次攻坚战。
盛典当天,这条巨龙由35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1500名海内外华人青年代表共同舞动。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之脊,在蜿蜒起伏的长城之上,这条巨龙翻滚跳跃,金光闪烁,长城和长龙交相映辉,组成了一幅气壮山河、翻江倒海的动人场面,轰动一时。
■腾飞世界的龙■
2011年春节,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露天广场上,一条压轴出场的龙欢快地舞动起来,数千名爱沙尼亚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王玉玺把中国龙舞带到了异国他乡。塔林市市长看完爱沙尼亚青年表演的中国龙舞,紧紧地拥抱着王玉玺,并亲自帮助他们组建了第一支爱沙尼亚国家龙舞队。“当时在爱沙尼亚,中国龙舞火到什么程度,当地的报纸形容说,小伙子不会舞龙都不好找对象!”王玉玺笑着说。
多年来,王玉玺带着中国龙走过了百余个国家。2006年9月,他与夫人杨华受邀赴美国威腾伯格大学、歌伦布艺术学院、苏蓝梅竹坊艺术学院、俄亥俄州少林武术学院、春田市雪坡小学讲学,除了教授中国龙舞、狮舞、鼓舞、扇舞和中国秧歌外,也在当地培训出中国龙狮舞表演团,让洋弟子们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大放异彩,为传播中国民间艺术和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2004年5月,王玉玺受邀带领龙舞艺术团参加韩国汉城5月举办的“你好,汉城节”和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几十个国家的民间艺术代表团相继展演,中国龙舞在各国面前出尽了风头。
“难忘的是在莫斯科红场,有30多个国家参加的长达2.5公里的盛装游行演出队伍由中国彩车和龙狮舞压轴,演出结束了,几千观众还紧追不散,莫斯科小孩子们拥到中国龙身边摸上摸下恋恋不舍……巴黎凯旋门前的香榭丽舍大街只有1.2公里长,从不对国外开放的这条大街为中国开放了,中法文化年上的中国北京盛装游行大放异彩。王玉玺杨华夫妇带去的龙舞是一条金龙一条银龙,舞金龙的男队员黄底红边灯笼裤,舞银龙的女队员白底蓝边表演服,一个个英姿飒爽,直把双龙舞得让巴黎观众目瞪口呆,兴奋异常。”回忆一段段故事,王玉玺满是感动。
在美国,在俄罗斯,在爱沙尼亚,在位于世界五大洲的118个国家和地区,王玉玺通过文化交流、辅导、教学、带洋学生,留下了中国龙的踪迹。毫无疑问,他是中国龙舞、中国龙文化的传播者,是让中国龙舞、中国龙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永不止步的龙■
提到龙的英文译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常用的英文词dragon。对此,王玉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认为,dragon是英国的恶龙,不是中国的龙。多年来,他提出龙的译名为long,并为此奔走呼吁。
传播中国龙文化,王玉玺是第一人。他爱研究,也爱较劲。有一次,王玉玺受邀去国外教授龙舞,在汇报演出时,他发现主办方在宣传海报上把中国的龙翻译为dragon。他立刻严肃地要求将这个错误改正,直到改好后他才上台。从那之后,每次去国外,他都会特别强调这个事情,坚持为中国龙正名。在他看来,走出国门,他代表的就是中国,维护的是中国龙文化的形象。
走进王玉玺家里,随处可见龙的元素,龙舞照片、龙头摆件、龙字书法……为了传播龙文化,王玉玺还利用自己家里的空间同全世界龙文化工作者和龙文化爱好者创办了中国国际龙文化研究促进会,致力于龙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在他家的客厅显眼的位置,张贴着一张大幅精心装裱的照片,可以看到,在上海浦东举办的“龙耀浦江”文化节上,一条精巧的龙在江面上摇曳生姿,非常壮观。在很多重大国家庆典活动,都可以看到王玉玺和中国龙的身影——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开闭幕式,奥运会《好运北京》测试赛开幕式,燕京啤酒节开幕式,国庆35周年、40周年、45周年、50周年、55周年的天安门前大典,迎香港、澳门回归的天安门广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国家大剧院,在泰国、荷兰、瑞士……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中国龙,哪里就有“中国龙王”王玉玺,他带领中国龙飞到世界各地,用中国传统艺术传播龙文化。
说到“龙王”的名号,王玉玺记得,有一次在南方开龙文化座谈会,在座的一席专家都知道他来自民间,叫他“龙王”,还请他重点发言。后来,“中国龙王”的名号是中央电视台打出去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灿烂星空》等栏目都做过他的专题报道,介绍他和他的龙舞艺术。
对于舞龙,王玉玺不但能编、能导、能演,而且还能写。一本《中国龙舞艺术》即是证明。王玉玺这些年来体会到,自己舞的龙所以能连连获奖,就在于长期扎根基层,不断地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国各地,采访了无数的民间舞龙老艺人,记录了大量资料,收集了数万张照片。经过消化,他对民间艺术有了特殊的领悟。他觉得应当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把自己的创编经验总结出来留给世人,这比单纯的编、导、演价值更大。于是他带着这样的目的又投入了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奋斗,从1983年到1997年,先后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朝阳区职工大学进修,最后又到首都师范大学音乐舞蹈系深造。
这些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篇文章,还为国家起草了《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并被聘任为首届中国民间最高奖“山花奖”评委,全国广场艺术大赛评委,第一届全国舞龙大赛、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龙狮大赛裁判,并在全国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上担任主讲。他辅导的舞龙队录像片,被编入香港《中国灿烂文明》网站中,被人们点击数亿次。这个网站荣获联合国“世界文化网站大奖”。1998年5月,中央电视台为他拍摄的专题片《龙王玉玺》正式播出。
王玉玺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他到外地参加比赛和表演,总是利用人们去观光、购物的时间,与各地的同仁们进行交流,广泛了解各地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和长处。他走到哪,就采风到哪。这样的采风记录迄今已达300多万字。
多年以来,精通民间艺术的王玉玺经常参加《北京文联大讲堂》等活动并担任主讲,还通过自身努力推动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除了舞龙,还有高跷、凤秧歌、中华鼓舞、渔阳乐舞、绿港扬幡、满八旗操舞等多项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他利用本来就不多的业余时间,义务为学校编写教材。在他的书桌上,可以看到正在编写的厚厚的一沓校本课程。翻开他为朝阳区苇沟小学编写的《五虎棍》教材,可以看到每一页都是他自己写的动作注解,自己画的动作分解,心思功夫全在笔端。
王玉玺说,民间文化迫切需要传承,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如今60多岁的王玉玺,依然精力旺盛。他说,“我要像腾飞的中国龙一样,对民间文化的传播,永远不会止步。”
王玉玺简历
1955年出生,德艺双馨艺术家,北京市群众文化明星。
中国舞蹈家、杂技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戏剧家协会会员。
近现代中国龙舞艺术开创者,《中国舞龙竞赛规则》设计参与者,《中国龙舞艺术》一书主编,两次创造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龙文化“当代十杰”。
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获得者,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