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是1995年第一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还获得过北京市教育教学先锋标兵、霍英东教学奖等教学上的奖励。
在范志红看来,教师高高在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她的教学特点正是与学生沟通交流顺畅。“网络时代查询信息极为容易,科学文献内容包罗万象。与其传授一些细节性的知识,不如着重培养专业兴趣,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学习一些扩展性的内容,其实学生所缺的就是把所学所想综合思考、实际应用的能力。”范志红告诉记者。
她让学生到超市去看食品添加了哪些维生素,让他们在课上讲出为什么要添加,与其他配料有什么相互作用等等。学生们一听挺感兴趣,课下主动查资料,了解相关内容,每组8-10分钟的发言,让学生们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快乐。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范志红还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我会帮助学生织就知识网络,告诉他们不同课程中的知识点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现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未来的专业活动有什么联系,让他们知道每一门课都是有用的。”
因此,上过范志红课的学生通常都学会以一个准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食品问题,甚至回家还会和家长们讲解、纠误。
除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外,范志红在社会中做起了食品安全科普的工作。因为她发现,尽管食品领域中的很多研究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但是对广大公众而言,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科学饮食。所以范志红扭转自己的工作方向,立志在食品科学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树立科学健康饮食的理念。
自从1996年开始,范志红就尝试撰写食品科学方面的科普文章,并用心琢磨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读者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食品和健康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投入,她在食品与健康的科普宣传中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说起范志红的科普情结还得从她儿时谈起。范志红的父母均是大学教师,从小她见证了父母热爱学习的劲头,这也使得她自小就修炼成一名“书虫”。由于家里只买中西医、物理、数学、生物等书,甚至连一本小说、诗歌也没有,范志红儿时就看了很多科普书,从此埋下了一颗科普的种子。
“没有任何一段和别人雷同,且言必有据。”范志红强调自己只做原创科普。之所以对自己高要求,主要在于她对自己的定位。范志红的专业是食品营养,这方面的知识医学界了解较少,而大众非常关心,说法众多,真假难辨。一旦说法缺乏根据,数据不够可靠,可能就会成为新的谣言,更难以说服医学界的广大受众。“我的科普信息严格限定范围,只涉及食品营养,帮助公众科学饮食,不谈治疗,不涉及任何品牌产品。”
《是绿叶菜有利扩张血管,无关剩菜》《打败糖尿病:控制餐后血糖的五大秘诀》《吃得太素,也许更容易患上“三高”》……不断更新的博客,内容丰富多彩,也让她的“学生”范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向了大众。很多常年阅读范志红博客文章的公共营养师,都把她的博客称作“博客大学”来学习。
在2005年开博客,范志红说是因为她想到把所学所思放到网上去,任读者“开架自选”。后来,她又把科普传播渠道扩展到新浪微博和公众微信号。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新媒体科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让学生提升融会贯通,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