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放开“二孩”政策后,关于育儿方面的话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近期又有关于“幼升小”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那么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哪些关键点的培养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总工会心理专家团队的老师,请他们给出了建议。
儿童18岁前 要建立5种品质
职工陈女士的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为此她很焦虑,也有些担心,除了学校教的,是否还需要上额外的辅导班进行学习呢?对于社会上五花八门的性格培养、特长培养还有英语等辅导班,到底孩子需要哪些呢?对于陈女士的问题,专家介绍,对儿童来说,信任、耐心、责任感、自信心、投入是最重要的 5 种品质。后天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的发展要历经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并处理成功,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状态是基本怀疑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停滞和适应不良会在解决冲突失败之后到来。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
事实上,在每一阶段,个体经历的危机需要在与该阶段有关的对立的正极点和负极点之间拉伸。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
不同阶段
培养孩子不同品质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 岁)。0~2 岁的儿童需要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料。能做到这一点,就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如果他哭了,会有人过来吗?如果他饿了、冷了或尿湿了,会有人给予帮助吗?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会如常发生吗?正是通过这些简单的经历,孩子才能学会信任并依赖自己的父母,否则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品质。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2~4 岁)。 2~4 岁的儿童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怯、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在成人关怀儿童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自由活动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4~7 岁)。4~7 岁的儿童,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应当培养他们在没有成人控制的情况下,能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形成正确的父母子女关系。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儿童自己的主动性。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 岁)。7~12 岁的儿童,这时主要是进入学校学习。要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正确对待学习竞争。如果顺利发展,就能为一生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否则就会出现自卑感,自暴自弃、无所作为。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勤奋心。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 岁)。12~18 岁的孩子进入青少年期,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思考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感,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儿童的品质锻炼
在于日常生活中
对于陈女士担心的幼儿园阶段,专家建议她不妨先从锻炼孩子的责任与意志力开始,养成按时起居、规律生活、自我控制。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各种作息时间,如早起、早锻炼。制定作息时间表有利于孩子养成有动有静的活动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吃饭、洗漱、排便、睡眠、劳动、看电视的习惯,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力。
3岁以后的孩子看什么电视,父母要事先与孩子商量好,以儿童节目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多看也不少看。3 岁以后每天20~30 分钟为宜。当孩子逐渐长大,还要教给他怎样用钱、怎样节约、怎样存放,鼓励他买书和智力玩具,援助他人等。
□本报记者 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