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天安门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地处天安门核心区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作为北京市一级公园、历史文化名园和天安门地区的主要旅游景区,平均每年接待各地游客近300万人次。
文化宫就像一个窗口,它的安全稳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首都政治核心区的安全稳定。近年来,文化宫结合自身条件,不断推出安保新举措,把成熟工作经验提升总结为工作规范,不留死角、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
“网格化”实现安保服务零距离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影响要求文化宫安全工作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做到万无一失。”文化宫副主任、安全保卫部部长刘元说。为此,文化宫结合天安门地区消防、治安、应急处突以及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制定了安全例会制度、明确了部门岗位责任制,层层分解、签订责任书。
“除了大门、停车场,我们重点巡查的区域还有古建筑,巡查内容从各殿烟感器、门锁、消防设施、手持报警器到果皮箱,都不放过。”安保部工作人员周游告诉记者,建立健全文化宫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是确保文化宫安保工作万无一失的前提,同时也是秘诀。
三年来,对全园各部门、驻园单位安全检查1492次,联合消防部门、公安机关专项检查162次,消防演练166次,开展各类消防安全知识培训448次,参与人数达14400人次。
“人防+技防”确保应急零差错
2015年6月25日13点41分,正在文化宫巡逻的保安员接到游客报警:后河码头对岸有人跳河。这名保安员立即用对讲系统把情况报告给当天值班队长,同时向安保部办公室请求支援。刘元得知后,立即组织巡逻人员、备勤人员赶往现场实施营救,同时另一名工作人员联络派出所。13点42分,保安救援队到达现场,启动巡逻艇实施营救,其余保安员疏散围观群众实施警戒。13点44分,跳水者成功获救。
处理这起突发事件,文化宫安保部门从接警到处理完成一共用了3分钟。如此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得益于文化宫“人防+技防”的安保体系建设。
除了传统的安保系统外,文化宫还加入了先进技术,先后完成太庙安防系统、中控室改造及安防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并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改造更新技防系统,确保安全无死角。2015年8月,文化宫微型消防站的正式成立,更是促进了文化宫“人防+技防”安保模式的升级。
“我们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提升1分钟、3分钟应急处突能力,坚决做到安保实战零失误、日常巡逻零盲区、应急处突零差错,为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维护天安门政治核心区和文化宫安全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刘元介绍说。
“上下联动”对待隐患零容忍
文化宫定时梳理市消防系统、市公安系统、市总工会等单位在历次安全检查后提出的问题,实行上下联动、即查即改,确保安全检查“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
首先,建立了主任办公会的例会通报制度,及时组织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传达会议精神,部署安全工作会议。文化宫主要领导还不定时带队进行安全检查。此外,文化宫制定了节假日、“两会”期间安保方案、应急预案;为高端艺术精品展览活动制定活动安保方案、应急预案。文化宫还将充实、完善的《文化宫安全制度汇编》上报市总工会综治委。而为落实逐级安全责任制,文化宫各级干部还签订了多份安全综合治理责任书……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平台建设,文化宫将安全目标任务一步步细化分解,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责任体系,打通安保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每项指标都落实到位。在G20峰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政治活动中,文化宫用优异的安保工作,为平安北京贡献了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