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援藏到留藏
一生难忘建设拉萨站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7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难忘建设拉萨站

薛文杰
中铁建工集团原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
 

拉萨站、那曲物流中心,如今是西藏的地标性建筑。当年许多外国专家断言:“铁路不可能修到拉萨去。”在拉萨火车站、那曲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中铁建工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在这奇迹的背后,有一群可爱的人,中铁建工集团原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薛文杰就是其中一员。

薛文杰回忆说,2004年,在拉萨站建设初期,初进藏的全体参建人员都经受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嘴唇干裂出血、呼吸困难……当时,建设工地还是一片从未开垦过的亘古河滩,大家在“四无”条件下开始了施工。

没有施工用水,就到百米外的藏族群众家里取井水;没电,就夜晚点了蜡烛画临建施工图;没住处,就借住在藏族群众家中;没有食堂,大家一起吃方便面,馒头咸菜,渴了,喝一口凉水。在大家的忘我工作下,仅用40天,就在高原完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临建任务。

拉萨站后期施工时,由于工期提前,加之设计变更,留给施工人员的时间紧之又紧。为了确保2006年7月1日竣工通车,参建职工发扬铁军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打破青藏高原没有冬施的传统,在冬天组织了近6000人在严寒的环境下施工。

“元旦没有休息,春节就休息了一天,我们的春节也是在工地过的。为了确保工期,我们三班倒,很多管理人员索性在工地搭起了临时帐篷,支了张床,吃住在工地。夜里寒冷,兄弟们穿了军大衣、裹了棉被还冻得发抖。”薛文杰说

薛文杰回忆说,现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时任青藏铁路32标段指挥长段永传,时常穿了军大衣,在夜里三点带队到工地一个工点一个工点检查施工进度。拉萨站就是凭着大家伙的一股子不服输的劲,苦干实干拼命干给完工了,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拉萨站竣工时,这些在工地上扯着大嗓门吆喝的爷们儿们,也是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的。他们在家人生病自己没法照顾时没哭,在孩子说想爸爸时没哭,在挨领导批评时没哭,竣工时却哭了,这个竣工真是来之不易。

那曲的施工环境比拉萨更加严酷,可以说是参建职工想象不到的。在拉萨,平均海拔3500米,那曲是4450米以上,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常年冰封,再加上低气压、强日光、高辐射、多风暴……这些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挑战。

在工地施工,前一分钟还艳阳高照,后一分钟暴风雨就夹着拇指大小的冰雹铺天打下来,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砸在身上生疼,草原上一片广阔,参建职工躲都无处躲。高原上的紫外线强,有些职工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一个个又黑又瘦;那曲夜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气温,褥子被冻结在床板上,常年火炉不熄灭,四季棉袄不离身……

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时任那曲物流中心指挥长卢卫平,北京、那曲两地跑,有时在那曲一呆就是十天半月,跑工地、听汇报。到过高原的人都知道,来回往返于内地和高原,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每一次进藏,都要再经历一次严重的高原反应,对身体和意志都是挑战。

薛文杰回忆说,施工时有一位职工晕倒在工地现场,被大家从工地抬到医务室紧急抢救。当时只出气,不进气,在医务室人员的全力施救下,硬是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薛文杰告诉记者,在拉萨和那曲,还有许多女职工,她们有些正青春年少,有些已经是一名母亲,她们同样在岗位上像男职工一样拼命。记得一名叫吴培利的女测量人员,每天背着沉重的仪器在海拔4500米的工地测量放线,每走一步都要喘半天。

“有人问这么辛苦为什么?大家是不是都太傻。或许用现在很多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人就是傻,抛家舍业、远赴他乡,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干活还很累。但是,这些人,我认为都是有情怀的人。服从企业命令,不和企业讲条件,心甘情愿做奉献。我们好多参建职工,当时都是主动请缨参加拉萨站、那曲物流中心建设的,打起背包远离亲人。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大家经受住了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施工的考验。”薛文杰说。这就是他们的情怀和奉献。

□本报记者 马超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