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包装套着小罐子,一罐红茶还不够冲一泡;保健品豪华包装价格差数倍,销量却超过普通包装。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市场对“虚胖”包装的追求已有所扭转,但在一些定价不够透明、送礼需求较大的过度包装“重灾区”则出现一些新问题,部分知名厂家连年登上包装“黑榜”。(5月30日新华网)
商品过度包装是个老问题。虽然八项规定后,送礼消费减少,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但在过度包装的“重灾区”——保健品、茶叶、酒类商品包装“过度”现象仍招摇过市,大行其道,还出现一些新趋势。一是从“大包装上讲究”到“小包装里浪费”。 二是新型保健品层出不穷,“神秘感”成促销噱头。三是“灾区”依旧,“惯犯”不改。
需要指出的是,终结过度包装,不能止于媒体隔三差五地“发现”,也不能光靠专家学者时不时地呼吁,而是需要从现在做起,多方发力。
首先应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主要商品的包装标准,尤其要制定高档消费品和几类特殊商品的强制性包装标准。其次应考虑把过度包装列为商业欺诈行为,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进行日常监管处罚,倒逼生产企业好自为之。同时在产业政策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反对过度包装”的导向。再次是发挥个体的力量,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瘦身”,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这要求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主动自觉向过度包装说“不”的理念。总之,过度包装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不能听之任之了。□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