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筒粽”,花样繁多。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粽子制作方法
粽子的制作方法较为繁杂,道道工序俨然,丝毫马虎不得。先将每片粽叶泡过两日煮透晾干,逐叶擦净。再将铁桶洗净,浸泡糯米半日至柔软,淘在簸筐里滤干水,用少许精盐调匀。早已腌制好的肉馅,色泽已呈金黄褐色,整盆的咸蛋黄圆头圆脑、橙红滑溜。
包粽时先将三四片粽叶子铺开,薄薄地放米一层,肉馅一层,循环三四次,咸蛋黄放置中间。双手将粽叶一边合拢折叠,封住斗口,多余的粽叶沿粽子轮廓折回剪齐,用细小麻绳拦腰扎紧,呈瓷实的锥体状。扎绳很讲究技巧,用力要均匀,绳子扎得太松米馅容易泄露,扎绳太紧粽子成歪瓜裂枣状,外观煞不好看。 煮粽子十分讲究火候,灶下的柴火烧得正旺,火舌熊熊。水滚的时候,粽叶和糯米香气四溢,蔓延周遭。煮粽时间的长短决定着粽味的浓厚醇香。十几个小时不断地加柴添火,按叶加水,煮出来的粽子才够味道。如今, 粽子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还成为了社会交往中的馈赠礼品。
粽子不能用塑料绳扎
很多超市和商店已经开始出售各种各样的粽子,大商场和超市的粽子一般都是棉绳捆扎,但一些菜场和街头贩卖的粽子就五花八门了,有传统的粽叶绳、棉绳,还有塑料绳。
塑料绳一般都是用聚丙烯PP塑料做的,也有用聚乙烯PE材料做的,一般叫它PP塑料绳、捆扎绳或PE塑料绳等。
有环保专家表示,包粽的绳不要选择尼龙绳或塑料绳,尼龙绳或塑料绳加热后会分解出甲醛类物质,对人体有害。毒素会渗入沸水及粽子里,人食了被污染的粽子,轻则有恶心及胃不适,重者会出现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塑料绳和尼龙绳原来是设计包扎物品,而非包扎食品的,也就是说不适合食用。但如果只是临时包扎在一些食品的包装之外,是不会有大问题的。但要加热的话,特别是长时间的蒸煮,各类毒素就会慢慢渗入到食物之中,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
煮粽子温度一般都会超过100℃,而且需要较长时间,一些便利超市里的粽子甚至会煮上几个小时。所以,大家购买粽子的时候尽量别买塑料绳捆绑的粽子。而且自己包粽子时,也别用塑料绳。
如何挑选粽叶
除了要注意包扎粽子的绳子,包粽子的粽叶也要小心选择,千万不要买返青粽叶。返青粽叶就是指在浸泡粽叶时加入硫酸铜或氯化铜等工业原料,让已经失去原本色泽的粽叶重新变绿。 返青粽叶在高温蒸煮的过程中,铜、砷、汞等重金属元素会游离到粽子里面。如果长期或大量食用,会引起铜中毒,甚至导致肾脏功能衰竭。还有一点大家也要注意,一般保质期长的粽子,防腐剂含量也高。
所以,粽叶并不是越绿越新鲜,经硫酸铜处理的陈粽叶会翠绿如新,看起来就像新鲜粽叶一样。那么,如何挑选健康的粽叶?要学会三招:
一擦,用棉签蘸食用油在粽叶上擦拭,如果棉签变绿、变蓝说明用硫酸铜处理过,不要使用;二闻,原色粽叶煮熟的粽子清香,用返青粽叶煮熟的粽子有硫磺的味道;三看,原色粽叶煮熟后煮水现淡黄色,经化学处理过的粽叶煮熟后煮水现淡绿色。
不宜食人群
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口味多样,颇受人们喜爱。然而,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可贪食。 粽子蒸或煮熟后,能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故以下人群最好不食或少食:
1、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老人和儿童: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3、胃病、肠道病患者: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食用。
□霍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