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写毛笔字?5月12日晚,央视节目《中国大能手》播出了一名身怀绝技的“大能手”操作机器人写毛笔字的故事。他就是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汽集团专业技术带头人、北京现代机器人工程师常锋。今年,他参加了央视和国家人社部组织的《中国大能手》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工业机器人全国冠军,并获2017年中国最美汽车人称号。
在北京现代,常锋一直从事机器人管理维护、维修工具及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直接掌管着409台机器人,间接管理1200多台机器人。
从零基础到机器人达人
常锋,33岁,河南洛阳人,大学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07年8月来到北京现代。
“上大学时没有接触过工业机器人,接近零基础。来到北京现代管理机器人,压力很大。加上机器人维修技术也被国外垄断,无从学起,一切只能自学。”常锋这样描述毕业后进入北京现代工作的情景。没有捷径可走,常锋只得上网查找资料,摸索管理方法。刚开始,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出故障了,常锋不会修理,只能邀请机器人生产厂家过来维修,同时还需要支付维修费和对方差旅费,成本极高。
为了技术攻关,在北京现代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工厂准备了一台专门用于学习的机器人,而常锋得到了将这台机器人拆解学习的机会。机器人拆解后,研究每个电路板的电子元件,分析电路板的功能,再一点点组装。在组装过程中,常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常常会因接错线路导致报警。细心的他会把每次错误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详细记录下来。
此外,生产线上机器人也会因故障停止运转,他也会详细记录每次故障机器人的故障代码及故障的根本原因、处理流程、经验得失。经过两年的摸索,常锋总结了上千条机器人各种故障信息,终于摸透了机器人的脾气,并编写《机器人维修理论》一书。
2011年,北京现代终于实现了机器人的自主维修、保养、管理。常锋也逐渐成长为一名机器人达人。
技能推广桃李满天下
常锋组建了机器人精英微信群,将各个工厂40多个机器人维修工加入,这样北京现代一、二、三工厂共计1300余台机器人的维修经验就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共享。当一个车间机器人发生故障时,大家可以一起分析,利用平台提高车间机器人故障的处理速度。多方面的交流学习使整个机器人维修团队技能不断提高。
常锋的努力得到了公司认可和工会支持,很快公司成立了常锋机器人创新工作室,这也是汽车行业第一家机器人工作室。工作室承担起公司机器人维修人才培养的重担,每季度会定期开设机器人讲堂,每个车间选取优秀员工,进行4天的脱产培训,全面学习机器人理论基础、操作、维修。常锋培训的人才遍布北京现代一、二、三工厂以及沧州、重庆新工厂。
在机器人故障快速判断方面,常锋推进了机器人维修专用APP软件的应用,每名维修工只要在手机APP上输入机器人故障代码,立即就会出现机器人的故障类型、标准化的故障判断流程等信息,让维修工对机器人故障有了初步认识,极大提高了机器人故障的处理速度。
发明创新维修工具
常锋的机器人创新工作室平时除了培养新人,还在做发明创新,其中一款维修工具就从北京现代走向全球工厂。
北京现代一工厂已经是老工厂,车间的机器人十几年不分昼夜地进行生产运转,一些电气元件异常报警时有发生,机器人伺服电机故障最为频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组织工作室对故障废弃的10台伺服电机进行拆解分析,拆解后发现里面电机绕组都没有坏,只是编码器出现问题,故障原因是电子元件异常数据溢出导致报警。团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电器获得维修思路,类似修复MP3、路由器等电子产品,只要笔尖一捅RESET按钮,就会使数据清零恢复出厂化设置。根据构想,常锋研发出了机器人伺服电机维修盒,该盒子能够清除编码器上的全部信息,重置数据后伺服电机又可以像新的一样使用了。
以前伺服电机故障需要进行拆装作业,这会导致两个小时的流水线停止。如今经过维修盒维修,10到20分钟就能修好。该创新案例获北京现代2014年年度提案一等奖,2015年北京市职工创新二等奖。如今,仅在北京现代一工厂,该维修盒每年能节约100万元成本,改善案例在现代集团全球工厂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2015年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
随着维修技术的提高,常锋还发现了机器人电路设计的缺陷。比如现在的机器人抱闸电路设计问题,要求直流24伏电,设计的是整流加滤波电容来实现,很不稳定,偶尔会发生电容放电烧损回路的故障。常锋将设计问题及改善方案与机器人生产厂家进行探讨后,这些问题在新一代的机器人上都进行了改善。
“有技能才能被尊重,没有技术得不到别人的信服。”常锋是这么说的,他也一直在努力。凭着精湛的技术,他被聘为中国机器人产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国家机器人行业标准及技能等级评定方法。
机器人达人的美好心愿
常锋的工作也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他和妻子是高中同学,认识已有17年。有一回,家人一同去平谷看桃花,刚到半路上,常锋就接到电话说有一台机器人有故障,他们不得不掉头回去。妻子和孩子虽然失落,但也都支持他的工作。“设备出故障,我不在现场,不放心,也玩不好。”常锋说。
当问到常锋工作与家庭生活如何协调时,他并没有向记者抱怨工作时间过长不能顾家,而是提起他其实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凌晨来到现场抢修设备问题了,且频率也由原来的一周2次降到了一个月1次,工作压力得到了不小的缓解。
“我认为,最好的保全是‘预防保全’,也就是在设备没有发生问题前,能够通过设备运行情况准确地判断出故障容易发生的问题点,并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要是保全人员每天都能够轻松地坐在办公室里而设备依然不出问题,那才说明保全的工作真正做到位了。”这个理论也让记者不禁眼前一亮。
在常锋的心中,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渴望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强大。回忆十年来的机器人维修经验,常锋颇有感触。他2007年开始接触工业机器人,各个汽车工厂也去过很多,但鲜有见到我们国产机器人的身影。2015年,中国机器人使用量、装机量都已经世界第一,但是国产的自主机器人还很羸弱。“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相信中国自主的工业机器人也会迎来高速的发展期。”常锋说。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肖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