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个月就到高考了。高考对每一个学子来说,无疑都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考验。高考前,每个考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失眠、紧张等一系列“考前焦虑”症。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努力,但一看到试卷大脑就一片空白,考不出好成绩;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一些明明可以不计较的小事情,这个时候可能在生活中被无限放大,造成同学之间或者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那么,该如何应对“考前焦虑”呢?
心理咨询助考生走出考试焦虑
18岁的女生余某,正读高三,最近精神不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课下不能完成作业,说不出原因地烦躁,出现不愿上学的念头。有时愿与人谈天论地,有时只想一人呆着。对家里的人反感,谁的话也不想听,常常失眠、多梦,经常无缘无故想哭。夜间说梦话,内容多和考试有关。一次考试期间感冒,结果有两门功课没考好,经受不住就想哭,老师建议休息,但她怕考不上大学,面子不好看,依然坚持上学,但一到考试就紧张,肚子疼,呕吐。家长和老师都理解她,劝解,但状况并没缓解,于是老师建议家长带她去做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余某认识到自己由于认知的偏差,对考试有很重的焦虑。咨询师引导和帮助她学会了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正视压力,缓解了焦虑症的症状,恢复了正常的作息,并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这是一个个体通过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例子。和大多数人认为的“接受心理咨询的都是精神病”的偏见不同,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那些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产生的心理障碍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并请求帮助的人群,而不是“病态人群”。
专家介绍,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三是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疾病患者。也就是说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者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而不是人们常误会的“病态人群”。
高考心理辅导:正视考试焦虑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考试存在压力是完全正常的,不论是谁,面对高考不可能没有压力。连你们的家长、老师一说到高考都会全身沸腾,我们作为当事人怎么可能不会感受到压力呢?高考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我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紧张和压迫感,即所谓的考试焦虑。既然考试焦虑肯定存在,那么它对考试结果的影响就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了。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并非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焦虑反应是人们对一些即将来临的紧张事件进行适应时,在主观上产生的紧张、不安、着急等期待性情绪状态;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特点是紧张、不安等症状比较严重,但对产生这些不适的原因不很明确。考试焦虑介于两者之间,属于过度焦虑,其特点是焦虑已明显地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但学生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十分明确,考试一旦解除,多能迅速恢复。
高考前保持一颗平常心
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过分关注孩子,做到多沟通、多鼓励,帮助孩子增加信心。要多观察考生的状态,帮助减压。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考前环境,不要在言行上给孩子造成压力。特别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者盲目的攀比会对考生施加很大压力,不要老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优秀,希望孩子考到什么程度、考进哪个专业之类的话。尽量不要强调高考或中考有多么重要,帮孩子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多抽出时间与孩子散步、聊天,涉及内容要尽量在孩子喜欢的话题范围内。
从考生方面来说,不要把高考或中考看得太重要,按照自己布置的复习计划来查漏补缺,有序备考。避免熬夜复习,将精力最佳时段调整在白天。要注意调节高考或中考的考前生活规律,缓解考前紧张情绪。学习过后,要适当放松心情,比如做深呼吸、适量运动,听点轻音乐、感受大自然等。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释放压力,缓解考前焦虑紧张情绪。
考试阶段注意心态调整
家长在考试阶段一定要提早与孩子到达考场,避免考生因为赶时间、堵车等因素增加压力、焦虑。在孩子考完每一科后,不要直接问孩子考得好不好、发挥如何等问题,问问孩子想吃点什么,想去什么地方,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氛围。
考生在考试阶段要做到放松情绪,多与父母沟通聊天。饮食要注意适量,避免腹泻、感冒等问题。特别是要早睡,不要因为彻夜复习而耽误第二天的考试状态。不要因为前一天考试的失误过度自责,保持一颗平常心,迎接第二天的考试。
□本报记者 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