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责主业聚焦,维权绝不“手软”;向互联网要阵地,离群众近一点、再近一点;“触角”伸向非公组织要发展空间,不拘一格建阵地,上海的群团组织改革“动真格”。
主责主业聚焦 维权绝不“手软”
“你的权益,由我来守护。”改革后的群团组织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主责主业上,通过正向引导、反向倒逼、深度调研等方式成为权益的“守护人”。
2016年,上海各级工会为职工提供了1.3万件次的法律援助服务,“倒逼”85家企业建立工会、74家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70家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参与调处群体纠纷147起、涉及职工1.9万人……上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莫负春说,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工会组织要切实加大劳动关系矛盾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参与力度。
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说,上海妇联组织通过“升级版”的“妇女需求调研月”制度,梳理出反映集中的23条意见建议由职能部门提出具体办理答复意见,8条转化为2017年提交上海“两会”的提案议案,社区幼儿托管点等妇女呼声高的建议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并启动建设。
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徐未晚介绍,上海共青团依托大口党委,建立了金融、国资、社会三个大口团的工作委员会,“青年汇智团”等社会化招募青少年参与政府政策制定的项目普遍开展,青少年直接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路径进一步畅通。
互联网+ 让群团组织近一点、再近一点
群众在哪里,群团组织就在哪里。随着群团改革的深入,上海的工青妇群团组织日渐从原本的“小天地”中走到互联网的“大舞台”上。
所在企业迟迟不肯建立工会,职工“入会无门”,这一困境随着2016年上海市总工会“申工社”APP的出现得到了改变。职工只要点击APP上的“我要入会”按钮,填写完整的入会信息表格,15个工作日内就会有相对应企业的街道镇、园区等工会与之联系,帮助职工完成接下来的入会步骤。2016年里,3000多名职工通过这一渠道实现了“网上入会”。
徐未晚说,团组织要跟着青年走上网络空间,上海共青团组织搭建了“青春上海act+”平台和电子团务平台,让团员青年能更方便地找到团的组织、参加团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妇联组织也积极“触网”,越来越多的“妇女之家”的建设中融入了新媒体元素,比如,虹桥商务区虹桥天地“微社交”妇女微家,针对商务区内的白领女性线上宣传推广,运用扫码方式线上开展咨询及与报名者沟通;建立微信群,推介职场提升、亲子教育、健康理念等课程,分享有益于妇女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网络播放吸引了一批铁杆粉丝。
非公组织 “一个也不能少”
非公有制的单位里,群团组织如何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这是摆在群团组织面前的现实问题,“不拘一格”建阵地,这是上海群团组织给出的答案。
“街道新推出的清单上不仅有9项建会企业服务清单和10项基层工会服务清单,还有23项会员职工服务清单,现在企业职工的入会率达到90%以上。”法商独资企业埃顿服务中国区人事总监雷丽坤说,2016年公司投入职工职业培训经费40多万元,近300名员工参加了各种项目的职业培训,在上级工会的帮助下,获得的政府财政补贴达到13.6万元。
埃顿服务所在的徐汇区天平街道是上海非公企业工会改革试点地之一。莫负春说,2017年上海还将加大对“网约工”等各类新兴群体的调查研究力度,在部分地区探索建立快递行业工会,积极尝试在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护工等群体中开展工会工作,努力扩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覆盖面。
工会组织着力提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影响力,妇联组织则将“触角”伸到了以往的“盲区”里。徐枫说,群团改革以来,上海在各类社区楼组、社会组织、中介行业、专业市场、商务楼宇、开发园区以及外来务工妇女、自由职业妇女、知识女性等“盲区”建立了34家妇联组织。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