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宠物美容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职业2000余种,且长期处于更迭变化之中。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生动写照。新职业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拓展了人们自主择业、追逐梦想的空间,也为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人们怀着极大热情追求自己更感兴趣的、自认更有价值的职业和生活。(5月1日《光明日报》)
许多年前,当“家政服务员”作为一个新职业出现时,人们将其称为“第三百六十一行”,如今,成百上千个新职业迅速涌现,人们却早已变得无比淡定,甚至说跃跃欲试。对于段子手、微电影策划、私人旅行策划师等等新的职业,我们自然要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了解。
但是这是否代表我们就可以向那些传统的职业彻底告别呢?那也未必。对于那些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已经出现更好的“替代品”,完全不适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职业,那么该告别就告别。比如铅字工、修笔匠、寻呼台传呼员等等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确实已经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那么这些职业的消失,恰恰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产效率更高的证明,就没有什么好惋惜的。
但另外一些传统的职业,却必须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十几、二十几年前遍布街头的自行车修理匠,被认为是已经被淘汰的职业之一,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修理自行车的师傅反而成为目前最为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
另外一些更加冷门的职业,比如制作手工宣纸的、制作羊皮筏子的,甚至是制作鱼皮衣服的,都借助互联网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只不过他们制作的物品,开始从原来的日常用品,变成了现在的纪念品、收藏品,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传统的职业和手艺,往往和某种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如何为老手艺找到新市场、新生机,而不是任由它们轻易消失,不仅仅关涉到职业的兴替,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