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培训让我开阔眼界
课件还能带到单位分享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7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件还能带到单位分享

赵姗
首农集团三元食品检验室精密仪器组班长
 

“感觉收获很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培训。”回想起2016年春夏之交,参加的由市总工会开办的培训班,来自首农集团三元食品的赵姗立刻来了精神。

赵姗介绍说,她在检验室精密仪器组工作,日常工作内容就是检测奶样里的三聚氰胺、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虽然对于基本知识很熟悉,而且仪器操作也很熟练,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都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北京市总工会组织的培训班上,专家老师们不仅讲解了国家最新的食品行业标准,而且还深入介绍了一些理论知识,让她印象很深刻。

“比如重金属汞,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需检测的项目,因为如果汞超出衡量标准,被食用了,很有可能会导致脑和肝脏的损伤。”赵姗表示,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她就发现,同一件样本,最初检测的数值跟过一段时间检测出的数值不太一样。但是因为差距很细微,并且都是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她也就没有再深究原因。但是,这次培训中,专家老师正好就介绍了这一情况的原因。“老师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样本中的汞出现了降解。听了他的话,我才恍然大悟。”

除了课程内容贴近工作需求,授课老师的专业水准,也让赵姗赞不绝口。“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参与国标制定的专家,非常的专业,而且讲解的内容也很细致。”赵姗说,“砷,俗称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介绍检测这一物质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使用玻璃容器和塑料容器检测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砷会吸附在玻璃容器壁上。但因为我们平时使用的都是塑料容器,这样的知识点,我们可能很难注意到。”

赵姗表示,虽然培训班只有两天的时间,但是知识量“超级大”。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前,专家老师就会很贴心地把课件发给大家,让大家一边看一边听。“最为重要的是,培训结束后,这些宝贝课件,我可以带回家继续学习消化,还可以带到单位,跟同事们分享。”

2008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赵姗可谓科班出身,但是她却坦言,刚从学校踏入单位大门的时候,她还是“两眼一抹黑”。“学校教的内容比较泛泛,离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距离。”赵姗说。于是,她开始了勤奋的学习,上班跟着师傅学,下班了就自己看书、翻资料。

因为对数据要求高,0.01的误差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每天工作中,赵姗都异常小心谨慎,所以下班后整个人也会非常累。尤其是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他们开始关注三聚氰胺的检测,但是那个时候鲜少有企业自己有检测资格。“最初,我们都是拿到专门的机构去检测,每检测一个样本就要花600元钱。那个时候,我们厂每天要进20车奶,那就是20个样本。”赵姗说。

为了提升业务水平,更为了企业的利益,赵姗向这个新的检测项目发起了“冲击”。国家对于检测资格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为了顺利通过考核,她一遍一遍地练习着,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她一天一夜都没有睡觉,最终她一次性通过了考核。

现在的赵姗已经成为了企业年轻职工中的佼佼者,她却说这离不开企业和工会的培养。“我们单位每个月都有内部培训活动,平时,我们会走出企业,接受专业培训。企业也会把老师邀请进来,给我们授课。”

“活到老,学到老,是这些不断地培训,巩固了我的知识和技能,让我得到了快速成长。”赵姗说。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