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培训让我开阔眼界
课件还能带到单位分享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训让我开阔眼界

齐金生
首农集团三元食品公共预处理车间质量主管
 

齐金生从2003年毕业后就来到三元食品,从收奶的工作做起。“这是牛奶加工的第一个操作岗位,我记得是拿着75度的酒精,用一比一的量兑牛奶,来检测牛奶的好坏。只要摇晃后挂壁了或者有颗粒状,这奶就算坏了,不能收。”齐金生回忆着告诉记者。

在工作中他非常细心,有些时候即使是化验室检测过,已经放行了,他在收奶时还会认真检测。领导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个优点,又将他调到了中控室工作。在这里,可以了解整个车间从前到后的总体协调和安排。

“以前我就懂收奶一件事,但到了中控室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让我更好地把握流程。从收奶、热处理、杀菌,再到储存、罐装,清洗设备等,可以说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齐金生表情严肃地说道。

随后,由于工作努力,他成为了中控室班长,不仅需要协调车间生产工序,统筹几个岗位的流程,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管理、培训。

在这个岗位上,他想出了很多的金点子,在不改变设备的前提下,优化了生产流程,节约能源,还让工人节约了很多等待时间。

原来,齐金生负责的车间里一共有三台巴氏杀菌机,根据机器的自身设定,从第一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从第二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和2号,从第三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2号和3号。

细心的齐金生发现,在这样的设定下,总是奶仓1号会首先储满。而一旦奶仓储满,杀菌机就无法继续工作。因此,第一台杀菌机总是在预计完成时间之前很早就结束工作,而另外两台机器的用时则需要远远超过预计时间。

眼看着一边是“闲”的发慌的机器,一边是需要“加班”的机器,齐金生开始琢磨,如何优化它们。他开始梳理车间的管道,经过两天的查找和试验,最终找到了手动打开阀门,把奶仓1号的奶引入其他两个奶仓的方法。

“现在,两台机器可以做到基本同步工作了,减少了机器生产的总时间,而且三台一起结束工作,也减少了后边的预处理工盯着机器的等待时间。”齐金生笑着说到。

同样,他还想出了很多这样的点子,比如在收奶时,也可以让工人们手工打开阀门,减少实际的收奶时间。

正是由于工作出色,善于动脑,领导推荐他参加了乳制品高级操作工的技能大赛。去年夏天,齐金生参加了工会组织的赛前培训课程。“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以前对一些要求,我只是记住了,但是不理解为什么。培训后,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操作。”齐金生告诉记者。

齐金生还说,由于工作中接触的只是牛奶,对于其他的乳制品,比如干酪等内容了解得不多。但是考试中所有乳制品的加工都有涉及,因此,除了死记硬背之外,他还会到其他车间找同事请教。

为了参加考试,他只能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去看书。“我家孩子2岁多,每天晚上就等孩子睡着了,拿着手机看、背,一天大概一个多小时到两个小时吧。”齐金生回忆着说。

最终,他经过了预赛、复赛,还参加了去年12月份的决赛。“这种培训和考试给我补充了很多理论知识,不仅对我现在的岗位有帮助,也让我对其他的岗位和专业有了了解。”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