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专场招聘会要多一些“量身打造”
门禁“瘫痪”应尽快修理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 从车站开始
孩子制作“考核表” 是对父母陪伴的呼唤
“红头文件”太任性
警惕“交通违法告知短信”骗局
鼓励自主创业 还需引入“风险教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场招聘会要多一些“量身打造”

 

用工结构性矛盾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矛盾,当下的招聘会不能仅仅发布简单的用工消息,而应具体分析缺哪种类型的工人,并在提升劳动力素能与市场用工需求的匹配度上狠下功夫。

正月初十,春节后首场招聘会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举行。珠三角180多家企业提供了近4000个职位,吸引进场求职者约2500人。珠三角节后用工需求开始释放。(2月7日《中华工商时报》)

春节一过,用工市场又热闹起来。专场招聘会为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搭建了一个最直接的交流平台,业已成为破解“用工荒”、“找工难”的有效载体。

很显然,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一个又一个的用工岗位,印证的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着“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尽管招聘活动有相当高的上座率,但实际的用工签约率并不高。换言之,不少单位依旧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人,相当多的求职者也无法找到心仪的岗位。这起码反映了三个不容规避的问题:一者,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不少企业,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招兵买马”不再简单地“捡到篮子都是菜”;二者,新一代求职者不光关注待遇和酬劳,更注重人文环境、发展空间,可以说既要“岗位”又要“地位”,不会随随便便将就一下;三者,有些招聘会只是为了完成某种“规定动作”和“下派任务”,图表面的招聘场次和用工数量,而不以“用工单位招了多少人”论成败。

用工结构性矛盾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矛盾,当下的招聘会不能仅仅发布简单的用工消息,而应具体分析缺哪种类型的工人,并在提升劳动力素能与市场用工需求的匹配度上狠下功夫。再者,且不说招聘会现场无法容纳更多的务工人员,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也可能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参加招聘活动。

因此,专场招聘会要多一些“量身打造”,我们不仅要看招聘会举办了多少场次,更应看用工单位和求职者能否满“载”而归。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市场供需,摸清行情,摸准心态,找到缺工的症结所在,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出用工建议。譬如,求职者的创意力、亲和力、学习能力将成为重要的选人用人指标;纺织服装、机械等企业并不缺少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而是技工紧缺、高技能人才紧俏;另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介,及时、有效地发布更精准的招工信息,切实提高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并推行企业用工情况“红黑榜”,从而实现零距离供求对接。再加上因人而宜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能不断提高求职者的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而不再东奔西走“白忙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精准到位的招聘会方能事半功倍,这考量着职能部门的行政智慧,也能看出其所持的民生立场。

□知新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