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命之源 润泽万物
《蛋计划》
郑恺袁姗姗首组情侣档
残健书画名家挥毫泼墨共创作
《缺失的爱》
京城机电职工书百福迎新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
生命之源 润泽万物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是由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出资兴建的企业博物馆,建成于2000年10月,当时展馆位于北京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蒸汽机房旧址,该馆2001年10月对外开放,是社会各界了解北京自来水发展历史的重要窗口,被授予了“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节水教育宣传基地”等称号。

目前,博物馆分为清末自来水厂旧址、新馆两个展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清末自来水厂旧址包括建于1908年的来水亭、蒸汽机房、更楼等8座建筑,被列入北京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清末自来水厂旧址展区由于周边开发建设目前暂缓开放)。

2016年3月22日,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开馆。博物馆新馆分科普馆和通史馆两个展厅,面积约2400平方米。

在新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命之源》石刻壁画,设计者是我国中央美院老院长、中国壁画协会会长、中国著名美术艺术家侯一民先生。壁画由水、万物和人组成,壁画中的双手寓意着人类对水的珍视,从双手流淌出的水,滴入五色土的大地中,润泽万物。手的上方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象征首都的繁荣和生命的无限;画面的创意源自于篆书“泰”字手和水的组合,寓意着首都供水事业安泰和睦、稳固发展。

在一层科普馆,这里用巨幅弧形屏幕、立体沙盘等展现方式打造出一个动感的科普“水世界”,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展示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北京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以及节约用水的相关知识。

科普馆内,一面巨大墙面上设置了一幅长达24米的弧形屏幕,放映着大型地表水水厂制水工艺的真实场景;其下方的巨型电子显示屏上借助卡通小水人“源源”的可爱形象,演示出通过10道水处理工艺,最终生产出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的全过程,直观地展现了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以及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的水质监控过程,使得专业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动画形式表现生活中的节约用水方法,形式新颖、鲜活,让我们能直观了解与水相关的各类知识。”一些参观的观众感触颇深地说。

“自来水不是自来的,在展馆参观能让人更加懂得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展馆通过全方位介绍自然界水知识、当前我国和北京的水资源状况、北京自来水制水工艺、水质监测、科学用水等内容,让观众了解到北京自来水集团生产的自来水安全可靠。

二层的通史馆和老馆相比,则展示了更多从未面世的珍贵历史资料。通史馆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场景雕像群、立体沙盘、多屏同步投影、幻影成像等手段,讲述了北京自来水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百余年发展历程,反映了水厂建设、管网发展、水质检测、供水服务等城市供水重要环节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确保首都供水安全”“水质是生命”“亲情服务”等百余年优秀企业文化理念。

展馆中还包含着许多鲜为人知、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如“1908年京城自来水因火而生”“创办之初以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首座水厂选取孙河地表水作为水源”“建国以前北京城区日供水能力仅有5万立方米”“1949年公司为开国大典制作国旗旗杆”“老电影《龙须沟》中反映了京城发展公用水站改善百姓生活的情景”“2000年集团实施查表到户结束了50余年用户轮流收水费的历史”“北京最大水厂(第九水厂)供水量占据城区供水的半壁江山”、“习总书记到集团第九水厂和水质监测中心视察”……这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讲述了京城供水百余年的发展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本报记者 边磊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