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山确定了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功能定位和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在切实增强城市宜居性的基础上,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以棚户区改造为支撑,积极探索“大项目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房山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目前,房山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71.2%,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60%。
近日,房山区委书记、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曾赞荣向记者介绍了房山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主要采取的几方面具体举措。
提升全区公共服务水平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形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新格局,全力构建首都西南生态屏障。”曾赞荣说道,房山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与北京东方园林有限公司深化合作,运用PPP模式投资约21亿,打造占地面积约529公顷的琉璃河湿地公园;二是先后有良乡、城关等6座污水处理厂采取BOT、BT等模式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引入北京碧水源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着力推动大石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同时,房山抓住被确定为市级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试点区的重大契机,切实加强与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采取“事转企”、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多种改革方式,分阶段推进环卫、供热、公交等8个领域改革工作,切实为房山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公共服务。目前,通过改革探索,全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宜居性显著提高。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
曾赞荣表示,为了解决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问题,房山采取“大企业+小城镇”建设模式,借助市场机制,结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文化特色等不同优势,在良乡、长沟、张坊等6个乡镇,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特色小镇。
比如,在城乡结合部的良乡镇,与中海集团合作建设健康颐养小镇,利用良好区位优势,立足城乡统筹,采用城市反哺农村的方式,将镇中心区国有土地收益用于镇域范围内的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目前,中心区住宅拆迁及非住宅拆迁已经接近尾声,安置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据了解,棚户区改造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而且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将极大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城市承载力。“十三五”时期,房山区将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达20多个,预计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山区人口向城镇集中
据曾赞荣介绍,山区占房山总面积的1/3。通过山区人口搬迁逐步腾退发展空间,吸引高端资本、高端要素进入山区,实现山内资源资本化,加快山区群众融入城镇化进程,是房山推动山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以北部山区矿山关闭地区和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为重点,实施山区人口外迁和集中内迁安置工程建设,全力推动山区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目前,已完成山区外迁约2400人的安置。”曾赞荣表示,下一步,房山将在集体建设用地、山区搬迁闲置宅基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全力探索,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房山宜居宜业水平,全力推进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