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应急教育 “应急课”能变成“必修课”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急教育 “应急课”能变成“必修课”吗?

 

“您知道怎么做心肺复苏吗?”“遇到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什么?”……在生活中,人们或许会遇到诸如火灾、地震这些紧急的突发事件。然而,不少人对于应急救援知识却掌握得不多。对此,市民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途径能够学习到应急知识,让“应急课”变为“必修课”。

【调查】

意识不足 缺乏应急培训

面对突发情况时,你是不是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正确的应急救援知识?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市民。结果显示,70%的人表示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些危险的存在,甚至有人会认为这些突发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此外,还有80%的人表示,自己平时几乎没有参与过应急救援的演练,对于应急救护知识也不知道。

张若曦任职于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已经6年了。说到应急演练,小张表示她在任职期间,公司的相关部门并没有组织过。“顶多会在节假日放假前,在公司的部门会上,领导会嘱咐几句。比如,关上电源、注意防火的这些提示。然后,后勤部门也会通过群发的方式来提醒,而具体的演练却一次也没组织过。”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在应急救援演练上都做得不太到位。不少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者甚至表现出意识不到位。“工作都太忙啦,哪还有时间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啊。在会上提醒提醒得啦。”一家餐饮公司的老板说道。

发生火灾了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赶快报警”,但再追问是否掌握救火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时,大多数受访对象表示,不太会用,或不知道怎么用。

“我们单位的消防设施挺全的,灭火器、消防水阀都有,但几乎没有用过。”职工孙涛告诉记者,单位的安全检查每年都合格,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他从心眼里觉得学这些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也没啥作用。

调查中,记者发现像孙涛这样安全意识淡薄的人不在少数,总觉得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公司进行过消防知识培训,但要求并不严格,半天的理论学习根本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至于消防设施设备,根本就没碰过。”职工王铮说。

补充知识 缺乏相关途径

除了有些单位在应急救援演练方面,表现为意识不足、实操演练的缺失。记者还发现,学校、社区也是应急意识薄弱或者缺乏的区域。“社区中都是些退休的老人或者是孩子,要是发生火灾,不掌握应急知识,可不成啊。”家住刘家窑的宋先生说,“但是想要掌握这些知识,也要有部门组织,问题是根本没人关注这件事。”

对此,职工小高表示:“虽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道理谁都懂,但真到实际工作中,大家即便是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但不实际操作,也是空谈。”地震了,应该在哪里紧急避难?发生火灾了,如何快速逃生?有人落水了,如何施救?调查中,不少人也表示,对于应急技能的陌生甚至束手无策,缺乏了解的途径是一大原因。

“电视里总是演什么心肺复苏术抢救晕倒的人,但遇到身边的同事晕倒了,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孙涛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应急技能,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谁都不敢轻易尝试。

而说到培训,很多采访对象表示,并不知道哪里可以学习到应急知识和技能,随着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很多人也渴望能有一个平台,教普通人如何应急救人和自救。

【支招】

单位组织全员应急演练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掌握到相关的应急知识?说到这个问题不少人都表示,要通过更多途径来宣传组织。其中,员工所在单位组织应急演练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对于这点,密云区文化馆就从源头做到了强化。

在密云区文化馆,“安全事故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天”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要得益于副馆长张善武推行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和定期演习制度。“定岗定责,让职工充分提高安全意识。定期演习,让全体职工熟悉应急技能。”张善武介绍,只有这样职工才能在真正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有能力救人和自救。

在张善武的办公室里,关于安全生产的档案就多达数十个,这其中包含了涉及交通、治安、消防、防汛等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应急预案。“每年,我们都会对这些安全生产方案制度和应急预案进行完善,提高其预警性和前瞻性。”张善武表示,他深知,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石,没有制度做保障,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就无从下手,而这些应急预案就是演习的“蓝本”。

在张善武的带领下,密云区文化馆还建立了一支能战斗的“应急抢险队”。而所谓“应急抢险队”,是一支由40名文化馆职工组成的抢险队伍。他们可以在单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拿防汛演习来说,张善武介绍,在雨季来临之前,密云区文化馆就进行了多次全员演习,他们要求演习也要当成“战斗”一样对待。

今年雨季,密云区文化馆应急抢险队就有序地进行了抢险工作。“首先,在气象部门发布预警的情况下,我们设置的汛情观察组就务必做出反应,打电话通知应急抢险组和物资抢救组马上行动。”张善武介绍,抢险队成员分工明确。短短几个小时,密云区文化馆的抢险队就在暴雨来临之前,做好了一切防汛工作。

“大雨如约而至,但我们心里却都很踏实。”张善武说,今年夏天连续多日的暴雨、大雨天气并未给密云区文化馆带来任何人员和财产方面的损失。

应急教育重在形成“能力”

想在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施救,教授专业知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此,不少人呼吁应该增加这些渠道,让更多的受众能够参与其中。

掌握应急医疗知识是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一项,北京电力医院院长助理兼医疗事务部主任倪冬梅介绍:“目前,我国对于应急医疗知识,就公众来说掌握的情况并不足。而在国外一些国家,无论从设施还是普通人的掌握来说,都处在不错的水平。”

应该利用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把应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应急教育牵涉到的内容非常广,应该编写系统的应急教育教材,在各个教育阶段开展应急教育。比如,应考虑利用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平台开展应急教育;在社区和农村,也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开设应急教育和演练。

“不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并不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倪冬梅介绍,在北京电力医院不论是专业人员还是非医疗人员,在应急医疗知识上开展相应的培训。“可以说是全员培训,医疗人员每年都会组织相应的实操演练,非医疗人员在新入职的时候,也会组织相应的培训。”

除了在本单位组织应急医疗知识培训外,倪冬梅表示,对于普通人也要有相关的部门或者说平台,来开展相应的培训。“还是拿心肺复苏来说,掌握正确的方法,及时展开救助,可以说黄金5分钟对于生命来说,非常的重要。”

那么,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掌握到相关的应急医疗知识?对此,倪冬梅表示,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来开展。“首先是所有单位自己要开展对员工的应急知识培训。比如,北京电力医院每年7到8月中,就会开展溺水抢救演练。此外,还会开展火灾演练。再有街道、社区也是个重要的途径,也要组织相应的培训,让居民了解应急医疗的知识,特别是实操的练习。关于这点,北京电力医院周边也会有一些单位,邀请医护人员来开展应急医疗知识的演练。”

“应急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灌输,而应是一种内化能力的形成。提高安全实践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发发明白纸、听听安全课,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应急演练。”倪冬梅提到,“演练就是要在演习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形成应对能力。”

【应对】

专家: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应从学校开始

近年来,突发事件逐年增多,较前几年均呈上升趋势。我国应急救援知识普及率还比较低,虽然市民的应急救援意识有明显提高,但还远达不到全民普及的要求。专家指出,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应从学校开始。今年8月份以来,全市已有一万多名大、中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应急救援知识与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未来需要时具备自救、施救能力。

关于应急救援培训方面,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于2012年制定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到2015年,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应急管理宣教培训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专业化、规范化的宣教培训队伍,搭建覆盖面广、功能齐全、互联互通的开放式宣教培训共享平台。

□本报记者 盛丽 王路曼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