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保护实习生权益亟待联合发力
保护名人故居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脱机自习室” 能否治“手机依赖症”
开放校园体育场馆 应有配套政策支持
失 信
“橘子地图” 体现民生温度
“会救”比“敢救”更重要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救”比“敢救”更重要

 

为保护善意、激活社会的正能量,多地出台法规,保护现场医疗急救行为,这些法规被舆论称为“好人法”。从本月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更是提出“社会救急免责”的原则。“好人法”是否能够为好意救助者撑起保护伞,激发社会的互信互助?国家该如何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重建见义勇为、出手相救的社会美德?(11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面对倒地的老人,救不救,不仅是一道道德选择题,更是一道技术选择题。2014年11月25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某街口,面对八旬老人摔倒,现场群众没有扶起老人,而是围成一个“安全岛”,并拨打120、找来协警,等待专业救援。如果用道德尺度去衡量,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选择。然而,当老人被送到医院救治时,急诊科医生表示,遇见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道德层面不好评价。但从医学角度来说,不建议市民盲目去扶。

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作出正确的回答。一些伤害预防起步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从教育预防、环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干预。

因此,“会救”比“敢救”更重要。换言之,“好人法”还需“好技术”支撑。首先,有关部门应在上海等地“好人法”基础上,研究完善相关法律,让救人者在司法纠纷中承担“零风险”;同时,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和助人美德,激励见义勇为。特别是,有关部门应针对公众制订更加通俗的科普读本,使人们在遇到老人跌倒时,既能勇于伸出援手,又能科学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老人跌倒造成的伤害。□张西流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