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手上画着热力管网 心里想着首都蓝天
29年用仁心守护病患的“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上画着热力管网 心里想着首都蓝天
——记北京市劳动模范、心连心热力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张利平
 

刚刚进入供暖季,身为北京心连心热力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的张利平更加忙碌了,他要负责密云全区1200万平方米集中供暖的技术工作。“平衡好换热站的温度才能确保老百姓家中的供暖温度。”41岁的张利平告诉记者,他负责供暖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

多年来,张利平坚持钻研业务,不断提升素质,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总工,既有艰辛也有成绩。他把技术革新作为企业发展前进的动力,不断自主创新,为促进密云区供热事业发展而努力。2015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肯学习 多研究

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行业专家

“我大学期间学习的是热能动力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密云。刚开始的时候,在开发区里的企业工作,每天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就可以了。”张利平回忆,年轻时候的他并不像现在这样健谈,不愿意坐办公室,也不愿意干与人多接触的事情。

一门心思想到基层干技术工作的张利平在2001年随了心愿。他来到了北京心连心热力有限公司,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不断研究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为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张利平一方面积极向老同志虚心请教,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对照锅炉的安装说明、管道设计,认真地研究,细心琢磨外管道如何连接才能确保锅炉的使用效果。

“当时的供暖设备简陋,技术单一,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引进或创新新技术,才能进一步推动区域的供暖事业发展。”张利平告诉记者,工作的前几年,他订购了大量的业务书籍、刊物和相关资料,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丰富更新知识,业务功底逐渐加深。

2012年,作为技术总工的张利平牵头负责全县供暖整合。“公司以发展大县城集中供热为目标,除了整合各小型锅炉房改建成换热站以外,还要科学设计管网布局、制定管网并网铺设方案并进行施工。”张利平说,那段时间,他白天进行实地勘察,晚上多方查阅资料,仔细研究,反复计算,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主持自行设计出了《县城外管网布局图》,形成了符合大县城规划的科学合理的供热网络。

近年来,张利平还坚持亲自主持管网的施工,在施工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里有分段截门,哪里有支线,主干线的管径有多大,他都了然于心。同志们信他、服他,称他为“管网活地图”。而他多年总结记录的生产互动经验,也成为同事们眼中的“管网宝典”。

敢探索 勇创新

自制曲线图改变“看天烧炉”

“这些年,密云的供暖事业发展非常迅速,而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见证从‘单纯烧炉’到‘科学供暖’的全过程。”张利平告诉记者,多年以来,供热站一直根据天气预报的温度,人工调整供热温度,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根据实际温度调节煤耗,而且在天气变化较为频繁的时候,时常出现气温低采暖温度也低,气温高采暖温度也高的情况,群众不满意,公司效益也不是很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利平设立了一个专门监测室外温度点,随时监测气温变化,并根据多年来总结的室外温度和回水温度及流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绘制出了“室外温度——回水温度——流量”温度曲线图,从而按照实际温度来确定回水温度和水流量,以确保室内采暖效果。

“目前,曲线图已被编成软件,输入到了中心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里,实现了根据室外温度自动调节的科学化烧炉方法,彻底改变了‘看天烧炉’的落后方式。”张利平笑着说,除此以外,他们还采用自动除灰及控制系统,降低能耗,对四台锅炉的前排灰斗加装了自动化刮煤装置进行回收利用,经过试运行测量所回收煤炭一天约1.5吨,总计节约18.72万元。同时,采用先进、高效的镁法脱硫塔及布袋除尘器设备,使烟气排向大气之前经脱硫除尘设施处理,对有效保护大气环境和提高密云区空气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利平常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希望所在。”在发展供热的过程中,他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改进设备、工艺和落后的工作方式,推动密云区供热工作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锅炉房改装节煤设备,分层燃烧、变频设备、外管网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等节煤、节电、外管网调控设备工作当中,为公司节约资金50多万元。

能吃苦 懂发展

绿色供暖守护首都蓝天

“近年来,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环保事业了。”作为热力人,当然也要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事业尽心尽力。

除了在原有燃煤供暖设备上安装两套节能环保设备外,今年的供暖季,密云部分区域实现了由原来的燃煤供暖改为燃气供暖的方式。张利平带领技术人员参与了之前的设备设计、改造施工等过程。

“对厂家提出设计要求,对施工严格把控,我们做得更多的就是‘协调’工作。”张利平所有的“协调”工作,可不是两个字那么简单,如何确保厂家设备在落地密云后实现高效运作,如何让改造更加科学、合理,减少阻力又能少花钱……一系列的问题,都要等着张利平一一破解。一句简单的协调,其实是张利平好几个月加班加点的辛勤付出。

“燃气和燃煤的控制原理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技术员要积极适应。”如今的燃气供暖设备更加的自动化,张利平告诉记者,探索绿色供暖,不仅仅是为了守护首都的蓝天白云,更是推动供暖事业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现如今,部分地区的燃气供暖运行基本稳定,但在张利平看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和完善。“原厂家的中控画面与我们现有的系统并不吻合,我们要让新的供暖方式适应原有控制系统的节奏,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和调整。”张利平说,这就是他接下来要干的工作,不断完善清洁能源供暖的各个细节。“不仅要保证老百姓屋子暖,还要让首都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张利平说。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