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修路搭桥也需一颗甘于寂寞的心
精心设计培训班帮新人熟悉工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路搭桥也需一颗甘于寂寞的心
——记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职工李艳阳
 

与两年前在江苏常州见到的李艳阳相比,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干着项目的李艳阳显得自信、成熟。李艳阳是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第八项目部职工,这名1983年出生的年轻人,在路桥建设的工程上快速成长。从2005年参加工作开始,李艳阳先后参与了北京市重点工程展西路道路工程、奥运工程首都机场第二通道工程、大广高速路、新疆克拉玛依高架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去年,他参与常州青洋路高架工程刚完工,今年又转战赤峰加入当地最大棚户区改造市政路网建设。

把工地当成舞台

回想起自己一步步走过的岗位,李艳阳说:“每个岗位都是挑战和历练。”为了能胜任每一个岗位,完成好每一个工作任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勇敢面对,以前辈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为榜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循序渐进,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修养,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胜任各种不同的岗位。

2007年,展西路工程施工期间,李艳阳担任主管交通导改及钢箱梁吊装施工的技术员。由于地处商业繁华区域,地下环境复杂、地面交通量大、空中杆线冗繁,给钢箱梁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工程不出差错,他每天扎在工地现场,对每个井、每条杆线、每个时段车流量进行调查,摸清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交通疏导方案及钢梁运输吊装方案,最终顺利完成了钢箱梁施工,未出现任何问题,为整个工程顺利完工打好基础。

工程建设是寂寞的、枯燥的,更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李艳阳就明白现场实际操作是刚毕业学生的短板,因此他一心扎到工地现场,从量架子管开始,到测量放样、实验检测、工序验收、方案实施等等,掌握了现场实际操作情况,给后期做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随着岗位变动,他又不断加强对造价、安全、合同、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学习,以满足相应岗位的需求。经过努力,2009年,李艳阳通过一级建造师级考试,目前具有公路及市政工程两个专业的职业资格,并于2010年通过工程师评审。

李艳阳说:“对于建设者来说,工地就是我们的舞台,每一项工程都是我们的作品。为了干出更加完美的工程,我会一直努力,完善自己。”

把学习当作日常

微信的朋友圈,经常会有人发“×××的日常”,表示一种常态化生活。对李艳阳来说,不断学习成为他近几年生活的日常。

两年前在常州青洋路高架工程见到李艳阳时,他身上的学生气还未除尽。看得出他在努力待人接物,但依然少些成熟老练。

那时候他说:“您会不会觉得我们这些干工程的人跟社会特别脱节?”他进一步解释:“我同龄的高中同学,有的进入金融行业、有的在商界、还有的进入公务员队伍,同学聚会时,大家谈论着时下流行的话题,我就跟不上趟儿,觉得跟同龄人差了好大一截,从理念上就跟大家不一样。”

修路架桥的人,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钢筋水泥,变空旷的工地为不朽的道路,别人在网上浏览热门话题的时候,干工程的人在研究技术难题如何解决;别人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们在与工程各方打交道,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是十年苦读、同是大学毕业,自己干着风吹日晒的活儿,谈论的是图纸、材料、工艺,工作之余在不断翻阅专业技术书籍;同龄人却可以坐在办公室,吹空调、刷微博、谈论最前沿的话题。

当时的李艳阳,语气里有些许迷茫。

再见李艳阳,面庞依然年轻,学生气和迷茫再也找不见踪影,多了一分英气和自信。他依然穿梭在工地、项目部、当地相关部门之间,依然面对自己的同事、甲方单位、务工人员,依然每天离不开图纸、材料、工艺的讨论,然而话语里多了一分坚定。

“10年的工作历程告诉我,修路搭桥需要的不仅是吃苦耐劳,还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一颗甘于寂寞的心。”李艳阳说。

不仅如此,谈话中可以发现,在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他都可以侃侃而谈。工作中的难题,他能快速找到解决的办法。再谈下去,原来,常州项目结束后,李艳阳报考了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课堂上与教授的互动、课堂下与同学的讨论,都为他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更重要的是,工作原因他经常需要乘坐火车、飞机,在路上的时间比较多,每到火车站或飞机场,他都会买上一本书,利用路上的时间阅读。工程技术之外,他选择阅读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有些精读、有些泛读,基本上保持每天四五个小时浏览社会科学书籍的时间。这使他的工作如虎添翼,专业技术之外,他学会了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知识量的增加也让他与人交流更有底气。

学习,就是李艳阳的日常。

把企业当成家

10年,李艳阳参与了9项工程。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重点工程:北京展西路道路工程、首都机场第二通道工程、大广高速路、新疆克拉玛依高架……9个工程,有3个工程、4年时间是在外地。

2012年,李艳阳被派往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高架3#标项目。这一工程施工工期只有7个月,位于市中心区域,施工最高高度达30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作为分管质量、安全、经营的项目的责任人,李艳阳从进场开始,就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当地的法规制度及管理程序,摸清现场情况,制定相应抗风险对策。

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亲自把关,重要的过程进行旁站督导,最终配合项目经理圆满完成工程的施工,并得到业主的认可,为企业后续的占有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4月,李艳阳来到常州青洋路高架北延线工程,这是工程施工最紧张的一年。李艳阳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在施工高峰期,经常深夜两三点钟还在现场。

雨季的常州正是施工的旺季,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难免对工程进度有所影响。带着项目团队在外地打拼,几乎是从头开始。李艳阳与同事一起,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在工期紧、任务重、要求高、施工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完成了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等工作都在各工区中名列前茅。

李艳阳说:“只有企业这个大家好了,我们每个人的小家才会更好。”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