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个叫文化 一个叫快餐文化
工业废弃物变身“艺术品”
《姐妹姐妹》
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宋庄开幕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定档12月2日
高校教师为残疾职工传授摄影技巧
《相爱穿梭千年2:月光下的交换》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狱》VS《但丁密码》:
一个叫文化 一个叫快餐文化

 

最近上映的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好莱坞电影《但丁密码》,由于顶着原著作者丹·布朗的光环而未映先火。在时光网中,“想看”这一标签上人数已经达到2318人,可以说备受期待。不过在《但丁密码》上映之后,其豆瓣评分只有6.5分。可以说,刚刚过了及格线,显然与其盛名难以匹配。细究其原因,恐怕就是《但丁密码》失去了原作的人文灵魂,再一次犯了商业电影快餐化的痼疾。

丹·布朗十年前曾凭借小说《达芬奇密码》火遍全球,该同名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影。而本次上映的《但丁密码》也是改编自其小说《地狱》。丹·布朗的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很重要的一方面应该归咎于他是一位很爱“掉书袋”的作家。对于文化的痴迷,让其在作品中细致入微地描述各地的文化符号以及其渊源。

于是在原著小说中,读者可以跟随丹·布朗的笔触,在其构筑的大千世界中“神游”。但丁与贝阿特丽切的单相思恋情、围绕《神曲》内容创造而出的各种谜题、圣马可教堂门前君士坦丁堡铜驷马的来龙去脉、叹息桥和它美丽的爱情故事、拥有“天堂圆屋顶”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再到君士坦丁堡,对于故事主角兰登教授和西恩娜而言,是追随“但丁密码”拯救世界的一段探秘之旅。而对于读者来说,更是一次穿梭于历史与现实,跨越距离与人文的文化之旅。

在这段旅途中,依据作者详实的描述,意大利与土耳其这两个艺术文化之国所展现的独特人文魅力,以及各种精妙绝伦有着无数故事的艺术品,仿佛跃然纸上,激发了读者打开“百度”搜索图片甚至想要去实地亲身游历的冲动。这对于这部作品电影化可谓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商业化的电影却彻底摧毁了读者的这种美好情愫。

当然,在电影中兰登的梦境、生物危害、微型投影仪、波提切利的地狱图、但丁面具等等这些推动故事情节的要素,因为起着前因后果的承接作用还能为观众所理解。但其他丹·布朗费尽笔墨构筑的欧洲人文风光,在电影中的展示则彻彻底底沦为了“欧洲一日游”,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稍一疏忽就会遗漏。而那些一闪而过的小特写以及匮乏的情节,交代得也让观众根本意识不到那些建筑与艺术的伟大与绝妙。

两个小时的片长,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导演显然更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情节的叙述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些故事情节为电影化而彻底改编外,导演基本还原了原著的所有叙事阶段。但这种还原对于细节如此丰富的原著小说而言,谈何容易。于是,整个影片的节奏彻底崩坏,让人颇有种看《惊天盗魔团》的感觉。换句话说,节奏全程“打鸡血”反倒昏昏欲睡。再加上悬念被过早地揭秘,生生把一个不错的悬疑故事变成了泯然众人的“车枪逃”。

《地狱》及依其改编的《但丁密码》恰好定义了文化与快餐文化的差别,一个让人读后如畅饮美酒,耐人回味而经久不绝;一个让人观后就真的没有然后了。

□本报记者 于彧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