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工雨夜换铁轨 令我至今难忘
走进深山 我见证了 "中国天眼"的诞生
记录社会 我收获了 另外一种财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深山 我见证了 "中国天眼"的诞生

 

“新闻就是在记录历史。”这话说得很对。我从事新闻行业15年来,一直尊重新闻事实,一直对文字存敬畏之心。

这些年,我采访的人、单位很多,也写下了数百万字的采访报道,最难忘的一次采访当属见证国家超级工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的施工。这个工程被誉为“中国天眼”,是一个球面射电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

想去探访这个超级工程的愿望很早就有,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无意中,我发现跑口单位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内部信息上刊登了他们施工的一张图片。于是,我立即给跑口单位的领导打电话,主动要求去现场采访报道。考虑到我们的报纸主要是面向职工和工会,在选题策划上,我侧重于写团队和职工,挖掘建设者的故事。选题策划和采访提纲发给跑口单位后,经过层层审批,在两个月后得以启程。

这个超级工程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是一个山区。临行前,跑口单位负责人就反复叮嘱说,那里路途遥远,很颠簸,很辛苦,要做好心理准备。果然,到了贵阳后,一个清早7点半就乘车出发,走了几个小时的高速路后,再走国道、乡道。最后顺着盘山公路,进了深山,到达目的地已经接近中午11点。抓紧时间,先听施工人员讲述整个项目情况,然后围着整个望远镜走了一圈,这一圈下来差不多3公里多。一边走,一边听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每一个施工细节,如何在悬崖峭壁上奇思妙想施工的。

由于机会难得,同行的中央媒体快速采访完走了之后,我还留下来继续采访。在这里,我和项目团队的很多人进行了一对一的采访,采访了面对困难决不放弃的项目经理王培全,刚领完结婚证还没有来得及办婚礼的弱电工程师杨显伟,以及主动请缨进深山的90后职工姚远……与每一个职工交谈,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大国情怀,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特别是90后职工姚远,虽然是主动请缨进深山,但艰苦程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他恐高,从坡顶到坡底有几公里的落差,但他克服了。一共有2226个点,每半个月,姚远就要跑一趟。几个月下来,他瘦了30斤。他们的故事很感人,在采访中我也一直被感动着。

那天下午3点,跑口单位领导说,必须走了,因为晚了当地不能住宿,山区夜间开车有安全隐患,于是,我匆匆告别了这次采访。赶回贵阳,已经是晚上7点多。

采访完毕后,我写了一篇通讯《中国“天眼”是这样搭建的——记中建二局安装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部团队》,还写了90后职工姚远的故事。文章刊登后,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后来,该团队获得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先进称号,多名职工也获公司、局不同级别的先进称号,中建二局也获得突出贡献奖。

□本报记者 马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