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苏公塔下的记忆
慈父的泪
用爱改装的“婴儿车”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公塔下的记忆

 

家中有一张照片,照片中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姑娘,她白白的皮肤,圆圆的脸蛋,高高的鼻梁,一双凹陷的大眼睛十分有神。

2005年的秋天,我到新疆出差,那是我第一次去新疆。忙完工作后,就近参观了慕名已久的吐鲁番,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高昌古城,这些以往在书中知晓的景物和景色都呈现在眼前,让我兴奋不已。返程途中,远远望见一座塔。陪同人员说那是苏公塔,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很感兴趣,提出参观一下。走近看,苏公塔是座具有维吾尔文化特色的建筑,隐隐散发出塞外粗犷雄浑之风。我们登塔凭窗而望,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雄健的山梁、古朴的屋舍、淡黄的树叶上,其情其景,宛如古人描写的“古道西风”意境。

时间紧张,我们匆匆走下塔。院子大门口有一排简易的棚子,几个商户在售卖各种纪念品。准备登车时,听到一声轻微的叫声“叔叔……”我回头一看,是一个穿着红外套的维族小姑娘,她手里拿着几串首饰。我问她:“有事吗?”她细声地说:“能不能买一串首饰?”我顿一顿,笑着说:“可以啊,不过你得先和我合个影。”小姑娘开心地站在那里,同事给我俩拍了照。然后,我买了两串首饰便匆忙上车。车开动时,我看到小姑娘还站在原地望着我们。

这次受命援疆,临行前,我找出了十年前参观吐鲁番的照片,看到了这张老照片,勾起了这段回忆。我把照片放进行囊,带到了新疆。

到新疆工作后,我带着照片,驱车专程赴吐鲁番,旧地重游。再次来到了苏公塔。这里环境焕然一新,设计别具一格,高大的苏公雕像、精致的庭院门楼、整齐的商家店铺、葱茏的植被花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满怀新奇地掏出老照片,走到商铺里,试探着问老板:“您认识这个小姑娘吗,这是十年前拍的。”我把当时的情景给老板描述了一遍,他认不出来小姑娘是谁,但很热心地拿着照片到大门口的管理人员那里。几分钟后,老板和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维族男子走回来,那位男子对我说:“小姑娘叫阿迪娜,她母亲以前在这里做过生意,后来去城里了。听说,阿迪娜前年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到南疆当兵去了。”我听后略生遗憾,但是十分高兴,为阿迪娜一家生活越来越好而高兴,为腼腆的小姑娘阿迪娜成长为一朵铿锵玫瑰而骄傲。

再次登临苏公塔远望,景象万千,茫茫天山大气磅礴,葡萄沟郁郁葱葱、碧涛绿浪。旧貌换新颜。在城市,现代高楼,绿荫拥路,人流相交,络绎不绝,上学路上一张张如朝阳般的笑脸,打开店铺追逐梦想的身影;在农村,葡萄架下采摘葡萄的欢歌笑语,庆祝丰收的麦西莱甫,这一切,与高耸的苏公塔交相辉映,竟是一幅绝佳的油画。我沉醉了,沉寂的时间之门被打开,记忆激荡着过去的岁月,恍然间,一个身穿军装的维吾尔族姑娘与我擦肩而过,飒爽英姿,铿锵有力,弯弯的黛眉下,一双灵动的大眼睛闪烁出喜悦、自豪的光彩……

据历史记载,康熙年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军至吐鲁番。当地有位维吾尔贵族名为额敏和卓,他脱离准噶尔部,率领自己的部属归顺清军。乾隆年间,他随清军西征准噶尔,之后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由于额敏和卓立功极多,清政府册封他为镇国公,随后晋封郡王。为了表达对乾隆皇帝的忠诚和感激之情,额敏和卓在晚年时,自己拿出費用,让他的儿子苏来曼修建额敏塔。额敏和卓病故后,苏来曼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郡王爵。因而,额敏塔被称为苏公塔。

历史上的额敏和卓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率领自己的亲人和军队,与分裂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凯歌。而今的苏公塔是一座纪念塔,纪念着额敏和卓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的卓越贡献。

苏公塔,这座民族精神丰碑,这座民族团结丰碑,一直屹立在新疆,屹立在各族人民的心头,激励着勤劳朴实的新疆人传承着这个伟大的精神,世世代代在为祖国边疆的社会安定和长治久安默默奉献。

而今,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也在传承这个伟大的精神,响应中央的决策部署,远离家乡,满怀豪情地走进新疆发展的滚滚热潮中。只要这种精神长存,新疆过去、现在是个好地方,将来、永远是个好地方。

□王志强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