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劳动者应用好对用人单位说“不”的权利
“一斤螃蟹半斤皮筋”该改改了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 并非杞人忧天
公共自行车“短命” 应该查查“病因”
不敢接
别让广场舞成了广场“武”
对添加罂粟壳者 要加大查处力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 并非杞人忧天

 

“我支付宝有7万多块,微信有2万多块,如果我哪天突然意外死了,这些钱会怎么处理(我的家人并不知道这笔钱)?”近日,这样一个看上起有点“杞人忧天”的问题,引起了大量网友围观。不少人留言称“心有戚戚焉”,表示深有同感。(9月21日《扬子晚报》)

这还真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且对经济社会的深度嵌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越来越多的钱放在支付宝、微信钱包上。这种网络财产,还不是游戏装备等纯粹意义的虚拟财产,而是对应着一笔笔真实的财产。根据互联网公司的规定,个人网络账户存在使用条件,如果长期不使用账户,支付宝会注销,微信会回收。这也意味着,个人网络财产很有可能被“充公”。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互联网上“人没了钱还在”,目前问题可能还不是十分尖锐。但随着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存款和支付工具,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相当大,在绝对数上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这笔钱就此休眠在账户上,甚至成为互联网公司的财产,显然没有任何道理。

面对“休眠账户”的出现,应该建立定期公布制度。正如专业人士建议的,“里面超过一定的金额,平台提供方应主动联系当事人,或者定期公布”。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公开查询制度。在实名制下,“休眠账户”对应着一个个具体的人,账户一般都与银行卡联通。互联网公司应该允许并且支持账户主人的亲友,凭借一定的手续进行查询。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并非杞人忧天。放眼未来,这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所有人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影响人们使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从对用户负责的态度,还是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在立法层面上加以重视。当然,对于用户来说,也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养成“留遗嘱”的习惯。□毛建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