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帮山里娃实现体育梦
“师友互动”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师友互动”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陈瑞雪
延庆区康庄中学
 

“从城区学校转战农村学校后,我因地制宜助推农村娃成才。”延庆名师陈瑞雪说。

1977年出生的陈瑞雪,1998年7月毕业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二道河中学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010年7月,她响应延庆教委城乡教师交流政策,主动到康庄中学工作至今,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以及语文教研组长,现为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2015年被延庆县政府授予“延庆名师”称号。

陈瑞雪告诉记者,她喜欢教师工作,尤其是做语文老师。在这条路上,她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体会到当老师的幸福。她说,农村中学学生素质薄弱是事实,但如何改变现状,与孩子们实现无障碍沟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实现转变,就成了教师的职责与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陈瑞雪与学生交流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一篇篇教师评语和范文中,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用文字触动他们的心灵,尤其是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陈瑞雪碰到过一个各方面问题都很严重的学生,但初三开学后他终于剪成了“合格”的头发,陈瑞雪及时抓住这个闪光点和契机,写了一篇700字的文章《那一刻的感动》。文中写道:“那一刻似乎是心有灵犀,没有回头的他慢慢坐起身,摘下帽子,我看到了‘小平头’,完全合乎要求的发型。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触动了一下,感动瞬间漫上心头,一个曾经有些淘气和叛逆的男孩,用这一刹那的抬头证明了自己……”

课堂上陈瑞雪将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在同学们响亮的掌声中,陈瑞雪看到这个孩子羞红的小脸和认真的眼神。此后,这个孩子不仅保持了学校要求的发型,而且他上课的状态明显改观,和同学、老师的交流变得越来越认真。

由城区校转战农村校支教的4年里,陈瑞雪积极研究学情,改革语文教学,打造“师友互助”的互动课堂。农村孩子起点低,羞于表达,他们总是喜欢听却不喜欢发表见解。班里的小松上课时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情,老师的所有提问都激发不起他的兴趣。

陈瑞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班里跟小松一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她在语文阅读新授课或者写作评改课上,将学生组合成两人一组,一人为“师傅”,另一人为“学友”,在重要问题的探讨上安排师友合作。全班交流时,各组发言让学友先说,师傅补充。她会根据他们的发言情况给予加分,并在每次月考时核算师友的总成绩,对进步大的进行表扬。这下子,小松再也不是课堂上的旁观者了,他认真听师傅的分析,积极思考,组织语言,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友互助”课堂的尝试,是在课堂上扩大教师的关注面,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在农村中学这样的小班教学中很难再出现旁观者,课堂效率和质量也就提高了。后来小松在毕业后感慨地说:“老师,要是没有师友互动,我真不知道学习动力从哪里来。当年,为了我们组多得分,为了我的师傅,我多努力呀。”

几年来,陈瑞雪写了几万字范文和学生评语。她用语文老师神奇的笔,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她所带班级先后被评为校、区乃至北京市优秀班集体,个人先后获得延庆教书育人奖、延庆书香班级优秀班主任、延庆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

助推农村娃成才,让所有学生同享一片蓝天。这是陈瑞雪奋斗在农村中学教学第一线的执着追求。她说,今后,她将继续为山区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马超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