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恢弘之处有真情
“春华秋实”展演周10月回归
“京作”手工技艺吸睛
石景山教师原创文艺作品庆教师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路天歌》:
恢弘之处有真情

 

在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于北京如火如荼的进行之际,9月5日、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的大型史诗话剧《丝路天歌》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与观众见面。

作为首次参加汇演的一部作品,《丝路天歌》讲述了大唐贞观年间,在唐太宗前往灵州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会盟之际,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段冲突感强烈而又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各族人民为寻找新的家园、结束流血纷争,从开始的拔刀相向,到灾难面前不计旧恨共同应对,最后化干戈为玉帛、化敌对为友爱。整部剧将音乐、舞蹈和话剧有机融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过程流畅,即视感强,在气势恢弘的基础上做到了细节到位。

该剧用传送带和灯光的变化,让演出过程展现出很强的时间推进性和场景真实性。当各族人行走在大雪纷飞的深山中时,演员走在传送带上,好似一步一步向前行进,加上一瘸一拐等动作,令观众很好地领悟到了故事的推进与发展;而在山洞中,一把一把的篝火在堆砌的过程中,堆砌得越多,洞内灯光就越明亮,这种对细节和真实性的把控也让现场观众有如身临其境,赞叹不已。而演员的表演,更是多次令观众为之动容。演员们动作到位,情感丰富,在不同的场景中将人物性格的多元化转换自如。不管是裕固族和吐蕃族肢体上的激烈冲突、各族人共同抵御狼群的紧张氛围,都被他们生动形象、用情至深的表演演绎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尤其是女主角贞儿在平息各族矛盾中意外受伤去世之前催人泪下的独白,将本剧带向了一个高潮,坐在后排的一位观众更是在此刻泣不成声,可见该剧表现上的巨大成功。

主演马慧茹:

连同事都不知她带伤“作战”

作为本剧女一号“贞儿”的主演,宁夏回族自治区著名歌剧演员马慧茹对本剧有着深刻的体会。本是歌剧和声乐演员的她第一次挑战话剧类表演,倍感压力。

“首先,话剧演员和歌剧演员的发声位置不同,我练声乐,平时说话音调拉得高,在排练和生活中都要刻意拉低。话剧演员说话要讲求穿透力,这一点我也一直在加强练习。”马慧茹说。

在剧中,除去常规表演外,马慧茹说还要进行歌唱表演。“这样难度就大了。”她说,“平时声乐演唱对气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现在要在歌唱时添加各种动作和形体上的要求,比如传送带上走路要表现出步子的深浅和负重感,这些都要试着去习惯。”为了适应这种唱法,她从2014年10月开始就在跑步机上练习说唱,来保证气息的平稳和充沛的体能。

除此之外,导演和其他演员也为马慧茹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作为“跨界”演员,马慧茹总会利用休息时间向同事们学习,然后自己去领悟,导演也十分耐心地和她在场内场外多次进行沟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马慧茹在表演技巧上和精神层次上都颇有收获。当她得知一位观众因她出色的表演感动落泪时,她欣慰地说:“以前演这部剧我自己会哭,而现在我能让观众哭。从感动自己到感动他人,这是很大的成功。”

舞台上的马慧茹目光灵动,动作轻盈,舞姿优美。可就连她的同事们都不知道她一直在带伤“作战”。她的左脚在几年前受了很严重的伤,腿里打了钢板,这些年的演出和训练任务重,工作忙,钢板也一直没拆。每做大幅度的动作时,受伤位置都会隐隐作痛,这些马慧茹都咬着牙没有说。可就在试场地的时候,她又不慎扭伤了左脚,肿得连靴子都穿不进去,只能临时用绷带包扎。但马慧茹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舞台上,观众们很难想象,舞台上那个能歌善舞,蹦蹦跳跳的“贞儿”,左脚竟然有那么严重的伤,而且表演没有一丝破绽。

马慧茹在舞台上下牺牲自己,为观众带来感动与欢乐的同时,也和其所饰演角色“贞儿”为了民族团结牺牲自己的精神达到了共鸣。

■记者手记

打开了解

少数民族的窗口

从《丝路天歌》的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文艺演出从形式相对简单的歌舞剧到富有剧情、以故事和话剧为主的音乐剧,展现了我国文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向着更专业、更高端、更有特色的方向前进。而该剧无疑是这种趋势发展的经典代表,不管是创作形式还是创作内容上,都让人耳目一新。

该剧艺术特色鲜明,在创作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和诗化相结合;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艺术和美学。通过刻画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呈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选择、精神取向和生命向往,以小人物反映大主题,同时也突出了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舞台艺术的创新上更是别具一格,通过将话剧、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多种舞台手段和戏剧元素的有机融合,使全剧色彩更加丰富,手段更加灵活,时空更加自由,既有物理空间,也有心理空间,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视听冲击力,并具有史诗化的艺术品格。

在国家落实“一带一路”政策之际,该剧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很好地展现了各少数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发展的共同心声,为广大观众加深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了解提供了平台。

□本报实习记者 赵思远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