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电话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背后,是愈演愈烈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公安、工商、电信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实施严厉打击,加大严惩力度,从控制源头做起,维护社会稳定与公众个人信息安全。
近日,山东“徐玉玉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基数庞大的电话扰民事件仍然每天都在发生,不少电信诈骗犯罪就“藏身其中”。一些被用户标记了上万人次的骚扰电话,仍在疯狂扰民甚至害人。面对公众的“吐槽”,一些通信运营商却少有作为。专家认为,电话骚扰和电信诈骗虽然在性质、社会影响方面有所差别,但也有不少共性,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不足。(8月29日新华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日前发布数据显示,网民每周平均收到骚扰电话21.3个。根据搜狗号码通等机构发布的报告,去年全国的骚扰电话总数在200亿通以上。骚扰电话的用户举报次数在4亿次以上,总体呈梯度递增的趋势。以此估算下来,中国网友每周收到的骚扰电话数量惊人。据新华社近日发表专电指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这来势汹汹的骚扰电话潮,已经严重影响到公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骚扰电话不停地狂轰滥炸,或是为了推销各种产品,或是为了“诈钱”,尤其是时下电信诈骗疯狂,这是敲诈勒索犯罪的新动向。犯罪分子把“电话轰炸”当做敲诈勒索、敛财的工具。骚扰电话尽管不像刑事案件那样易引起关注,但骚扰电话带来的危害和后果非常严重,千万不可小觑。
骚扰电话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背后,是愈演愈烈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峻。然而,面对形形色色的骚扰电话,手机用户很是无奈。找通讯运营商,他们往往是两手一摊:“我付费我使用,实在管不着。”报案后,有关部门也是无能为力:“苦于没有执法依据。”没有被骗巨款不够立案标准,而不了了之。
骚扰电话成公害监管岂能总是“无人接听状态”? 面对骚扰电话满天飞,手机用户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公民饱受海量电话疯狂骚扰之害之苦。然而监管岂能不在服务区,总是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有关部门不能总是仅仅提醒消费者,而是要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还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以维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不受侵犯。国家工信部、通信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将责任落实到电信行业的各个运营商;其次,运营商对于号段的发放也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找出罪魁祸首,技术部门也可以通过对骚扰电话的来源以及内容进行追踪,公安、工商、电信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实施严厉打击,加大严惩力度,从控制源头做起,维护社会稳定与公众个人信息安全。
□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