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苑雅舍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尺一墨之间
深夜的颂歌
延 芳 淀 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尺一墨之间

 

说起工匠,我便想到了父亲。想到了父亲一尺一墨,一锛一凿之间的精雕细琢和游刃有余。父亲是正儿八经学过徒的木匠,是国家定级的八级木工。

父亲十五岁就跟着三爷爷从老家出来,到华北木工局学木工。三爷爷从弹线破木,到锛、凿、锯、锉、刨的使用及姿势,再到画图、看图,样样都手把手地教。因为既是亲叔侄又是师徒,所以三爷爷对父亲格外严格。一次父亲画错三毫米的线,使一把椅子腿歪歪了,三爷爷非常严厉的让父亲重新弹线破木,锛凿刮刨,做了一条新椅子腿。父亲也长了记性。

父亲说当徒弟规矩很多,不只是学技术,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学。有一次帮厨让他切咸菜丝,没有干过家务的父亲,把咸菜切得比手指头还粗,厨师笑他,人长得这么秀气,木匠活学的也像样,咸菜切得可不咋样,重切吧。又告诉父亲这切咸菜也是技术活,也得像学木匠一样。之后,就手把手地教父亲。

后来三爷爷去了山西,父亲从华北木工局到凤凰岭家禽场(西山农场前身),支援农场建设,就被留在了西山,竟是一辈子。农场的最初建筑都是父亲参与建设的,场部、大礼堂、家属院、养鸡队、科技站等等。

父亲虽然只有高小文化,却会画图,会看图纸,还会雕花。一件家具图几笔就勾勒出来,甚至一架椭的间架结构,也是几笔就勾勒出来。刻出来的梅花和小鸟,像真的。华北木工局有个工程师看上了父亲的灵气和手艺,多次调父亲回去,跟着他当助工,可当时农场建设正需要人,没有放父亲,也失去了当工程师的机会。那时父亲的工资比场长高。

父亲干活时,右耳朵上别一节半拃长的红皮粗芯铅笔,上衣兜里装着盒尺。至今父亲干活的身影仍历历在目,锛木头,脚踩在木头上跟着锛子一步步后退;推刨子,身子前倾,腿一前一后地弓着,双手攥着刨子柄儿,往前一推,长长的刨花便从刨子里卷了出来;侧坐在楞上,右腿压着木头,左手拿凿子,右手拿小锤,低着头很专注地凿榫眼。找平儿,推上几刨子后,双手把木料斜举在面前,闭上一只眼瞄着界面的神态,特像射击手。父亲身上总有一股木匠特有的刨花儿香味。

父亲的手艺真的很神奇,既能做椭梁木柱,各式家具,又能做很精致的小木匣、蒜罐子、蒜锤儿,马扎儿、擀面杖等,我们都用着。父亲经常用下脚料给弟弟做很逼真的冲锋枪、盒子枪、木剑、匕首等玩具。很让别的小孩羡慕。

父亲干活认真仔细实在,又好说话,周边人家盖房子做家具,都找父亲。父亲有求必应,到了主家,看几间房子,用步一量,多大的间量,多长的进深,就知道用几米的椭,几米的檩。父亲做的椭,榫卯合销,结实耐用,上梁丝毫不差,以至房子拆了,椭都不坏。现在还有老人说,像胡师傅那样的木匠,不好找喽。

虽然父亲已驾鹤西游,但是他一尺一墨间的工匠精神留给了我们,还有那满身的刨花香。

□胡玉枝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