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百年书院,一品雄村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6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书院,一品雄村

 

许是地处偏僻的缘故,较之人气爆表的宏村,位于安徽歙县城郊的雄村却游客罕至。放眼望去:良田、美池、桑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仍保存着农耕时代的原汁原味。

“一品雄村”的故事

灰砖黛瓦、走马墙,黑白线条勾勒出来的雄村,浑如一幅陈年淡雅的水墨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口歙县怀古的碑文刻着“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姓曹,仅明清两朝就走出了30名进士和54位举人,果不负“所在为雄”。而竹山书院无疑是这幅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才,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通往竹山书院的甬道是一条修竹掩映的小山坡,两边的古木如撑开的巨伞,走在山影交掩的石道上,似乎寻找到了仅属于上个世纪那久违的清净。与世隔绝,烹茶读书,古时的雄村学子该是何等福分!村民指着“一品雄村”的四柱冲天石牌坊,自豪地告诉游客,村里曾经出过一个宰相,皇帝出巡时,他留守京城代君处理了三个月的朝政,这就是“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佳话的由来。

54株桂花树见证的传奇

穿过劝学亭、跨过雄州台,随脚下的新安江水锁碧转至尽头,一溜白墙灰瓦眺入眼帘,两层沿脊牌坊状的门楣上中规中矩写着“竹山书院”隶书匾额,从台中朝上登七级台阶,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了这座江南第一古书院,房舍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坐南朝北是一个轩敞亮堂的正厅,布置得古雅简洁。

书院划为南北两区,北片园林,南片讲堂,包括书斋居所、膳宿房舍……老建筑以苍灰和黛青为基调,格局是老格局,窗户是老窗户,灰瓦和飞檐就像漂浮在雄村上空凝重的浮云,从容地伴随着书院走过了800年:从前,有个叫曹堇怡的雄村人,少年背井离乡,经过一番打拼,成了称富宇内的“土豪”,挤入两淮八大盐商的行列,还负责过接驾南巡的圣祖康熙,可谓风光无限。可在“士农工商,商居末次”的封建社会,此等殊荣并未改变商人卑贱的社会地位,老爷子辗转病榻弥留之际,千咛万嘱两个儿子要造一座像样的书院,培养后代读书进学,方咽下最后一口气。于是,新安江畔、桃花坝旁,一座徽派风格的园林式书院平地而起。但凡宗族里有聪慧灵秀的孩子,即便家庭贫困,也决不让他失学。

拐过一条曲廊,折至后院桂花厅,满庭古桂多不胜数,书院里有这样一条规矩:但凡村里学子中举,便可在书院亲手种植一棵桂树,蟾宫折桂的殊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雄村学子悬梁锥股。54株桂花树,见证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传奇。

“慈光庵”和名相曹振镛

桂花厅东北侧是一座双层八角形状、砖木结构的文昌阁。

站在文昌阁,眺望隔江的群山翠峦,那隐隐一抹黄墙黛瓦无声地倾诉着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村里有个顽劣异常的小男孩,不肯用功读书,姐姐责问他: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像父亲那样当官?男孩不服气说:今后我当官,一定比父亲更强。姐姐激他:你若能为官,我就出家当尼姑。一番话激起了男孩心底的志气,从此,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直至金榜题名,位及人臣。姐姐果不食言,削去一头青丝,男孩哭劝无效,就在江对面为姐姐建造了一座庵堂,名曰“慈光庵”。那个男孩就是后来“代君三月”的名相曹振镛。

站在书院门前状若雉碟的桃花坝上:脚下,江作青罗带;对面,山如碧玉簪;一望苍翠无际,隐隐如画图。饶是暮春,坝上的桃林谢了大半,“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姐劝弟学”的故事,在渐行渐远的萧瑟春意中,陡然滋生出一种美人迟暮的落寞。从贞节坊到慈光庵,为丈夫、为家族,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似乎已经成了徽州女人的宿命。隔江的慈光庵,如同一双脉脉深情的眼睛,凝视着书院。兰桂齐芳,是宗族的楷模,雄村的骄傲,徽州的荣耀。

暮色中回首,村口那座三间三楼、巍峨壮观的“四世一品”四柱冲天石牌坊骄傲地屹立着,在尘封的岁月里,追忆着那抹曾经的辉煌。

□申功晶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