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首都应急储备食用油的守护者
翻译从细 安监从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都应急储备食用油的守护者
——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南苑植物油厂仓储部经理李庆鹏
 

粮油仓储行业对于都市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很陌生的行业。大家只知道从超市里买回来的桶装油应放置在阴凉、避光、干燥、温度低的地方保存。却不知道,为了妥善、安全地储存首都应急储备的食用油,北京市南苑植物油厂李庆鹏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多少努力。日前,记者在南六环外的一个食用油储藏罐区,见到了忙碌的李庆鹏。

技术首创实现绿色储油

很多人认识李庆鹏,都是因为他和他的团队首创了“食用油低氧充氮保管技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十分领先的绿色储油方式,斩获了不少奖项和荣誉。

众所周知,食用油在与空气接触后极易发生氧化现象,不仅会造成食用油品质下降,而且食用后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选择最佳的绿色储油方式一直是李庆鹏和他的团队不断追求的目标。

经过反复试验和考量,李庆鹏团队决定用氮气代替空气,填充在油罐罐体剩余空间内。“氮气属于不活泼气体,他可以有效降低食用油氧化的问题,保障食用油品质。”李庆鹏笑着说,“从原理层面来说,看似很简单的储油方式,但实际操作起来,着实花费了我们不少的功夫。”

怎么样分离氮气?如何让氮气填充到油罐当中去?选择什么样经济有效的氮气浓度?一系列的问题,在李庆鹏选择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就一一罗列在了他的面前。“其实,所有的创新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李庆鹏说,空气中有78%的氮气成分,所以他们就地取材,用创新技术分离出氧气;为了保障密闭充氮的安全性,他们反复试验确定氮气浓度和压力,并安装“呼吸阀”和“排空阀”,给油罐安装“双保险”。

与此同时,为了给油罐降温,李庆鹏主张在罐体上粉刷反光隔热涂料,这样也能有效降低温差给储油所带来的影响。

“所有的试验和数据都必须经过四季变化的考验。”李庆鹏用简单的话语,轻描淡写了他们在四季中的坚持。因为他也不记得,为了选择涂料,他们到底做了多少次试验;为了安装两个阀门,他们修改了多少次方案……

李庆鹏说:“再多的辛苦,我们也都走过来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就是最大的成就。”李庆鹏带记者参观了油罐区,介绍这个首都最大的食用油应急保障罐区,就像介绍自己引以为傲的孩子,幸福和骄傲溢于言表。

把创新当成工作方式

在李庆鹏看来,创新就是将智慧融入到生产生活当中。在参观中,记者发现,在一台电脑上,就可以操控整个罐区的进出油工作。“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李庆鹏向记者介绍,未来的食用油仓储一定是向着自动化发展的,所以他们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融合自动安防、输油设备自动启闭和智能通信,对油罐及库区的130个传感器进行了跟踪安装和调试。

摄像头、红外装置、输油设备自动启闭……目前,所有自动化设备已投入使用,这个储油能力5万8千吨的罐区已经实现了油脂出入库智能化管理。

而在质检部门,李庆鹏又带记者参观了利用毛细管柱检测大豆原油中的溶剂残留,“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创新项目,因为国内没有相关经验和先例,我们连具体的检测方案都要进行一一探讨。”李庆鹏说,在业务交流上,同事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参数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而最终用数据说话的结果才能让两个争执不下的同事相视一笑。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氛围是李庆鹏最喜欢的,他说,“大家为了做好工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是多么和谐的团队氛围啊。”

一直以来,李庆鹏的创新工作从未停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李庆鹏还参与并主持了“食用油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接卸油设备的改造升级”、“食用油统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和“食用油绿色储存研究与示范”等多项课题,荣获了京粮集团优秀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其中“食用油绿色储存研究与示范”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的200万元科技资金支持,并于2015年初顺利通过科委项目验收,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每年可为企业间接创效30余万元,而且引领了油脂科保技术的发展方向。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李庆鹏也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7篇论文,真可谓是硕果累累。而不管成绩多么突出和优秀,记者看到的李庆鹏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姿态——他把探索创新当成一种工作方式。

11年与储油为伴

1980年出生的李庆鹏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从2005年8月参加工作,成为北京市南苑植物油厂员工至今,很多人都看到了李庆鹏身上非常明显的变化。

从一名仓库保管员,到如今的仓储部门经理,李庆鹏蜕变的过程融入了太多踏实、努力、创新、担当。

“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今年刚刚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的李庆鹏保持着他一如既往的低调。

用李庆鹏自己的话来说——“不忘初心”,“11年来,我就是保持着这样的心态,享受工作给我带来的乐趣,也在工作中感受自己的价值。”李庆鹏说,做好本职工作,其实是个最简单的初衷,他在工作中解决各种问题,也在推动企业的发展。

说起工作这11年的变化,李庆鹏十分感慨。“我刚到企业的时候,只知道工作,搞技术,专业领域完全难不倒我,但说到如何推广自己的创新项目,就有好多‘丑事’可说。”李庆鹏说,身为一个技术型理工男,他没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于是,每次遇到上台发言的情况,他就紧张得浑身冒汗,说话还发抖。

“这些不成熟的表现,虽然让我很尴尬,但领导们却毫不在意,只要我的项目好,公司还是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李庆鹏笑着说,时间长了,上台讲话紧张的毛病慢慢改掉了,他也开始适应了“能做会说”的工作要求。

现如今的李庆鹏依然是努力钻研技术的理工男,但日渐成熟的他也越来越沉稳,干练,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努力创新,奋发向上,为了自己心中的“京粮梦”,为了守护首都应急保障食用油而努力拼搏。

□本报记者 王路曼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