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路向北
老张的顿悟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缝纫机里的


 

前两天搞卫生,妻子要我把阳台上的老式缝纫机给卖了,我当即予以回绝。望着它锈迹斑斑的机壳,眼前仿佛又浮现起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裁剪衣物时的忙碌身影,记忆一下又把我拉回到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

这台缝纫机,是父母结婚时买的。记忆中,每到新年来临之际,母亲就会从市场上给我们哥儿仨买一些布,回来做新衣服。大年初一的早上,当我们刚准备起床时,母亲就喜滋滋地拿出前几天赶制出的新衣,让我们穿上。新衣服穿在身上,光鲜、亮丽,人也特别精神。特别是得了父母的压岁钱,再穿着母亲做的新衣服走亲戚时,那个喜乐劲,是用任何语言都没法形容的。

后来,随着年纪渐长,我渐渐懂事起来。有一年春节,望着自己笔挺的新衣服,而父母却依然穿着旧装时,我纳闷地问母亲,为何你和父亲不穿新衣,而给我们年年做新装呢?母亲嗔怪地拍了一下我的肩头说:“傻孩子,没看见我和你爸的衣服洗过熨烫后,跟新的一样?”见母亲如此一说,我不再言语。我知道家里不宽裕,父母省下自己做新衣服的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母亲是个有心人,平常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收集布料,放在一个特定的箱子里。那时,我们哥儿仨顽皮好动,膝关节前常常会“开天窗”,母亲瞧了,一边追着让我们换下,一边就找来布料,在缝纫机下细心地为我们缝好“天窗”。经母亲巧手“加固”后的裤子,远远望去,宛如靶场上的靶子。尽管在现代人看来有些可笑,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节俭和实用却是生活的主基调。那时,生活虽然简朴,但大家勤俭过日子,一样过得挺快乐。

最难忘的是,儿时有一次看见母亲正在洗一块手掌大的布料,我颇有些不屑:“妈,这么大块布,还有什么洗的,丢了吧。”谁知,母亲不悦起来:“俗话说得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凡事要懂得从细微处做起,朴素节俭,细水长流,日子才会越过越殷实。记住,做人也一样,只有从小缝补好了你们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小缺失’、‘小漏洞’,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岁月走远,而今,尽管这台老式缝纫机已远离了我的生活,但母亲在缝纫机下精裁细补的身影,以及当年她意味深长的话语,却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了心头最美的回忆。我知道,那台老式缝纫机里,凝聚着的,永远是母亲对儿女缝不尽的爱。

□刘小兵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