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难忘没水、没电、没信号的 四天三夜
雨点就是命令 24小时坚守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6年7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点就是命令 24小时坚守

密云区太师屯水务站站长
王海江
 

采访当天,密云下起了小雨,密云区太师屯水务站站长王海江不时地看看电脑上的监控图像,实时监测着辖区各地的降雨量……“进入汛期,我们的工作就非常忙,特别是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大规模降雨。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工作上,一点都不敢松懈。”短暂的采访时间里,王海江还忙着用电话布置工作,随时与其他联动部门联系。

“我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状态。对于我们水务人来说,雨点就是命令,大雨天气更是24小时到岗待命。”王海江笑着说,因为他们的背后是辖区三个镇,63个行政村,6万多名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太师屯水务站所辖区域共计440平方公里,其中涵盖三个小(2)型水库,一个安达木河流域的中型闸和十余个塘坝。“我们地处密云北部山区,属于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区域。所以,现实情况对我们的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王海江告诉记者,水务站就像防汛工作的参谋部,需要给区域防汛工作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论证。

每年汛期来临前,身为站长的王海江就要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所有的蓄水建筑物进行巡查,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王海江说,只有在汛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才有信心在雨季中抵挡自然灾害的降临。

当然,除了汛前巡检,在6月1日到9月15日的汛期内,巡查工作也会加大密度。王海江告诉记者,他用从事水务工作25年的工作经验得出结论,“这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抗赛。”

去年夏天的一次强降雨,学各庄村的排水沟内水量过大,冲击了两旁的公路,威胁到了路边的百姓住宅。“当天傍晚,接到该村村主任的警情汇报,我和副站长二话没说,就赶到了现场,设计安排解决方案。”王海江回忆,当天晚上9点钟确定了用搭建防护坝的方式缓解水量冲击。经过两个多小时在雨中的艰苦奋战,才将2000多个装满沙土的编织袋筑起一道防护墙。

“每年汛期,都会发生类似的抢险工作,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小问题迅速化解成没问题,避免险情升级。然后最快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王海江笑着说,他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工作也是非常神圣的。

在王海江心里,装满了汛期里各种繁杂琐碎的事情,辖区水库、塘坝是否还存在安全隐患?防汛避险明白卡都下发了没有?老百姓安全避险的路线掌握了没有?……涉及防汛工作的大事小情,他都细心过问。

在王海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很多文件,但厚厚的联络本是他最常用到的。“不定时地联系身在一线的险村村干部、掌握水库最新蓄水量等实地情况,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王海江说,水务站仅有17名职工,要照顾三个镇域内的所有水务防汛工作,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王海江的爱人也同是水务人,两口子的汛期几乎都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忙,对儿子的照顾就难免不周。去年孩子高考,我们建议他学习水土保持专业,但孩子却说,‘已经看多了水务人的辛苦,不想再从事这个行业了。’”王海江笑着说,他也理解孩子的选择。

现在,正处暑假,刚刚大一的孩子从外地回来了。他没有其他同学那样丰富的亲子活动,王海江多少也有些愧疚,但孩子似乎也已经习惯了雨天冲出家门奔向工作岗位的父母的背影。

“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在水务系统里有很多。汛期里,大家都牺牲了很多合家团聚的机会,冒雨返回工作岗位。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热爱工作,更是心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并不太善言辞的王海江,把辛勤的付出融汇到了25年的工龄里。他说,“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坚守的,未来也会这样坚守下去。”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