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气象监测是及时掌握雨水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一名优秀的观测员就像一个瞭望者一样时时注意着天空的情况。“为了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我们常常要用跑。”于永涛说。
于永涛是北京市观象台地面与高空观测科的一名观测员,也是一名全国优秀测报员。在观测员岗位,他已经坚守了20年。于永涛工作的地方是位于旧宫附近的南郊观象台,地面和高空是他观测的两个类别。
尽管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在不断更新,好多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但是对观测员来说,每天的工作还是被安排地满满的。风向是不是准确?降水设备有没有堵塞?…… 巡视仪器是于永涛每天早上需要完成的规定动作。站在室外观测场内的他,必须要对包括风向、风速、降水等不同类的设备进行人工检查。
在20分钟的仪器巡视中,观测员还要完成设备的清洁工作。“很多仪器都需要及时清理。比如,玻璃镜面要是有灰尘不及时擦净,就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于永涛说。除去巡查仪器,观测员还要完成每天5次的定时观测任务等。“可以说这些环节都很重要,确保数据及时、准确的采集。”
对于一名观测员来说,不仅仅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快速的反应处理能力。“当观测员站在观测场的时候,相当于一个终端,所以要有一个灵活的大脑。”于永涛介绍,“比如,在完成定时观测时,观测员需要提前15分钟到达。在这个短暂的时间中,一旦发现问题都需要快速解决,这样才能保障数据准确、及时地传送到市气象局。”
如果说快速解决各种问题,需要观测员有一个强大的大脑,那么在遭遇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时候,还需要观测员有充足的体力。“下冰雹的时候,人们都是往屋里躲,我们却是往楼外跑。”于永涛说,“发现下冰雹,需要观测员拿着游标卡尺将捡来的冰雹样本快速测量;一旦冰雹的直径超过10毫米,就要回办公室称重,这些工作常常是边跑边完成的。天气越恶劣,越需要我们跑到屋外又快又准地完成工作。”
有一次北京下起了大雨,这时自动雨量筒突然出现故障。于永涛只能跑到观测场,完成更换人工雨量采集瓶的工作。三四个小时的降雨过程中,于永涛更换了三次采集瓶。“雨势很大,伴随着大风,手中的雨伞根本就没用,瞬间我就成了落汤鸡。”于永涛笑着说。
虽然观测员的工作辛苦又有些枯燥,但是于永涛却依旧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气象观测员的工作比较辛苦,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内容。但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只有做到及时准确的数据收集,才能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保障。”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