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趣说 古代身份证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6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趣说 古代身份证

 

据典籍记载,身份证并非现代独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商鞅变法时,秦国推出了照身帖,以验证秦人的身份。所谓照身帖,就是一种经过打磨的竹块,上面刻着持有人的相关信息,诸如,头像和籍贯等,跟我们今天使用的身份证十分相似。

汉和隋基本上沿袭了秦时的制度,用“竹使符”作为官员的身份证明。而到了唐朝,李渊对“身份证”进行了改革,发明了“鱼符”。根据官员的职位大小,“鱼符”所采用的材质也不一样,亲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黄金制造;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白银制造;六品以下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黄铜制造;而地位更低的,则为木头制造。“鱼符”通常分为左右两块,左符放在内廷,作为存根,右符交由官员使用,具有一定的防伪作用。同时,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鱼袋”,专门用来装“鱼符”的,也可作防伪之用。武则天称帝后,将“鱼符”改为了“龟符”,但其作用并未改变,同样分为三等,金龟、银龟和铜龟。金龟为三品以上官员,地位非常高,金龟婿就是由此而来。

宋朝,赵匡胤嫌“鱼符”太麻烦,索性废弃了,官员直接使用“鱼袋”。明朝官员的“身份证”,是使用轻便、美观的“牙牌”。“牙牌”一般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等相关信息。

到了清朝,官员的“身份证”又变为了顶戴花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为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为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当然,古代的“身份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诞生于1936年,那是由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制定的一项居民管理制度,用白布做成,长7厘米,宽3厘米的“身份证”,上面写有持有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是我国最早使用的居民身份证。摘自《黄河晨报》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