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67年9月的一天,兴隆城小学开设学农课堂的一幕。照片里拿着教鞭,在前面讲课的教师,名叫刘长清,今年已经七十六岁。
刘老说,兴隆城小学四面环山,环境优美,但是不具备学工、学军的条件,只能因地制宜,开展学农教学。这天上午,刘长清老师领着小学四年级复式班的学生,来到兴隆城村,开展学农活动。在社员挖沟、垒坝、推土的火热劳动现场,同学们用自带的编筐、粪箕子,运送石头、抬土垫地,当起小社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劳动间隙,刘老师就近将同学们聚到西山前的一片空地,在一块写有“种田为革命”的山岩前,挂起小黑板,用粉笔一笔一划、工工整整书写板书,带着学生们朗读。因为是野外,没有课桌和椅子,学生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坐在粪箕子上,有的坐在石头上,兴致非常高,精神很专注。课程简单,用不着笔和本,同学们只是随着刘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
就在刘老师领着学生高声朗读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张广林领着一位身挎照相机的解放军小战士,不知不觉来到学生们身边。事后,刘老师才知道,这位解放军小战士叫孙汝常,是部队支农的一位文职战士,这天他的主要任务是视察沙峪乡部队支农生产,寻找典型、积累素材,不料被山窝窝儿里孩子们整齐洪亮的诵读声吸引住,步步渐近,声声清晰,于是孙汝常便在村书记张广林的带领下,寻声而来,抓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看着这张照片,刘老感慨地说:“一眨眼,半个世纪都快过去了。如今,我也从当年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儿,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而那些席地而坐的小学生,也都五十多岁了。因时间久远,这些孩子的名字我也大多叫不上来了,只记得一个男孩子叫秦少泉,他爸爸是一位复员军人,当年在村生产队里当干部。还有一位女学生叫牛丽敏,现在要是走在大街上,恐怕师生谁也不敢相认了。”
□齐大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