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利,北京市劳动模范,燕山石化集团橡胶厂稀土顺丁装置前序工段长。
现在,正值燕化公司大检修期间,记者见到刘胜利时,他正在炙热阳光下,汗流浃背地作业,工作服透湿,脸色黑红,汗水顺着鬓角滴滴答答往下流。他的周围是现场检修施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这是我们的技术通才,很少有什么问题能难住他。”带领记者采访的人介绍说。
为企业增效,累得值!
稀土顺丁装置的三种催化剂,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加料顺序投入陈化釜进行陈化,其中,“陈化温度”是保证催化剂活性的关键,这个温度的控制范围很窄,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因为,一罐催化剂的价格是25万元人民币。
担任前序工段长之后,刘胜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装置负责人以及技术人员一起攻关,解决陈化温控难题。那段时间,五六十米的平台,他们一天上上下下不知要跑多少遍搞实验,最后走路时,都是拖着腿前行。最终,他们通过优化流程,增加两组换热器,以“缓冲”控温代替“直接”控温的方式进行温控,催化剂配制成功率由之前的不到70%提高到如今的100%,装置通过72小时考核标定,能耗物耗达标,各项工艺参数和产品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对经过自己科研创新后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装置进行检修,在一线成长起来的刘胜利对记者说:“企业产品的质量提高,成本却下降了,还能避免巨额浪费的发生,当初的累,真值!”
干活儿不光要有一把子力气
1991年,二十岁出头的刘胜利成了燕山石化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的刘胜利“只知道自己是来干活的。”
1992年冬,刘胜利赶上了顺丁装置的一次抢修。20多立方米的回流罐里,内壁满是颗粒状的丁二烯自聚物,它们性质活泼,易发生自燃,每次清罐前都要先打硫酸亚铁进去,以降低自聚物的活性。加进了硫酸亚铁的丁二烯自聚物,变得如铁锈一般,要用水冲、拿笤帚扫,经装置地漏排到外面。干这个活儿,即使一身单衣进去,不到一刻钟,衣服上便粘满了被冲刷下来的已是铁锈色的自聚物,它们会混着人的汗水,紧紧地贴在身上。冬夜,刘胜利从回流罐中爬出来时,全身仿佛被水浇透一般。
“有时候赶上几个塔临时抢修,两三天都得连轴转干这样的工作。我一个接一个地钻回流罐,像个爬进爬出的水耗子。”刘胜利开着玩笑说。
1998年,燕山石化公司装置整合检修,刘胜利主动参加聚合单元的检修工作。看到20多个直径200毫米需要清理的球阀时,觉得这个工作太简单了,干了之后,掌握了技巧,才知道没那么简单。球阀上粘满了胶,要用小铲和刮刀清理,之后,再用砂纸一点点地蹭。一天下来,手掌里磨出了水泡,一天能清理并回装一个球阀都是快的,简单靠力气瞎干,一个也清理不出来。那之后,他知道了原来工作不是只要抡开了膀子干就行了。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特点,不认真学习,不积累经验,连个普通工人也做不成。于是,他将心态归零,再也不敢轻视任何岗位了,他开始抢着干、埋头干任何事情,渐渐地,从一个“零”点起步的新人成长为装置岗位骨干,装置里的人也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小伙儿,胖乎乎的却不惜力,笑呵呵的却不敷衍。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我们班长对我的评价。他说,刘胜利这个人,肯干、能干,不怕苦、不怕脏。”刘胜利回忆说。
迎接挑战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2007年,刘胜利迎来了一次对其职业生涯至为关键的考验——顺丁装置凝聚单元与回收单元、聚合单元合并后的第一次大检修。在这次检修中,他自创的“T-462塔冷油进料停车法”,在回收单元试验成功。
以往的停车方案规定,T-462塔接到停车指令后,操作人员立即停进料,再进行改循环等程序化操作。所以每次大检修,刘胜利和队友都要在T-462塔周围存放二十多个空油桶外接回收残余物料,再反复倒空吹扫置换,这个过程需要近10个小时。
“这样太耽误时间,生产效率也提不上去。”通过反复对比,刘胜利提出一个方案——让30℃的低温进料油进入塔内,待塔系温度降低后,再停进料。采用这一方法后,一个小时左右,塔底温度便从120℃降至40℃左右,整个倒空置换由原来的10多个小时缩短了5个多小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物料外排及环境污染。
这件事让人们发现了“通才”刘胜利,他由单一的技术能手迅速成长为顺丁装置的业务骨干。2012年,稀土顺丁装置开车,刘胜利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上级指示,原本10天的开车时间,因进度变更,要压缩为5天。
“5天,也要保证一次开车成功。”刘胜利清楚此时自己的职责。他和同事们开始转动阀门、切换流程、倒空置换……
“压空了吗?”
“见气没有?”
一边转着阀门、一边拿着对讲机确认吹扫状况,6层高的塔架,刘胜利一天要跑四五十趟。“6层28个储罐,每一层都有四五米高,每个罐至少洗3遍,都必须清洗干净,否则一次开车成功,根本不可能!”大检修期间,刘胜利和班组人员一起,每一个罐都被仔仔细细清洗了5遍。在看似简单的开关阀操作中,他们每天从早晨8点到夜里11点,一层一层挪走了日影,迎来了星光。
“干完活以后,手都不能攥拳,整个胳膊都是肿胀的。”刘胜利说。
那是个奇迹。在日以继夜的奋战后,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已经哑着嗓子说不出话来的刘胜利,一脸兴奋:“真是倍儿有成就感!那以后我知道了迎接挑战是最好的成长和学习过程,我从中受益匪浅。”
□本报记者 闫长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