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人来说,字典里是没有“爱情”二字的,因为他们的结合全是来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经过了漫长几十年的朝夕相处,谁敢说他们之间不存在爱情呢!
父亲20岁那年,在一位本家长辈的介绍下,与母亲定下了亲事。1977年腊月初八,母亲正式成为父亲家庭中的一员。1978年初冬,哥哥呱呱坠地,1980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也来到了人间。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我记事时家中有11口人,而爷爷患有肺结核,不能从事劳作,小姑小叔年纪比我和哥哥大不了几岁,还在读书,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父母亲身上。
好在父亲有一门裁缝手艺,并且技术精湛,在乡里颇有名声,手上活计自然源源不断。所以母亲在农忙之余也会帮父亲一把,只是并非熟练工种,所以错误比较多。而父亲脾气暴躁,忙碌时更是坏透,特别是年底制作新衣新裤,为了赶时间就要熬夜,这些时候要是母亲犯点儿错,父亲就会大发脾气,骂得母亲总是默默流泪,手上的活计却从不耽误。
小时候的自己特别心疼母亲,常为她的受骂叫屈。因为田地里的活儿全部是她在操劳,回来还要制作一家十几口人的四季鞋装,并不容易。可即使心里多么抗议父亲,却碍于他的脾气,不敢言语半句,默默地与母亲走得很近、很近。
虽然父亲的脾气有点坏,但从未听见母亲无故抱怨过,她对父亲的照顾依旧无微不至,这也可能是父亲迄今为止都不会做饭的原因之一。不过,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也很深厚,这是在我婚后的一次谈话中觉察到的。那时我与丈夫的矛盾闹得比较大,父亲来家吃饭,趁着酒劲儿拉着我在房间里聊些心里话,说的就是他与母亲俩。
父亲说,母亲一字不识,能力有限,但他却从来没有过异心。他说,母亲为人老实,对家人和父母又好,冲这一点,他这辈子就不能辜负她。父亲这是察觉到了我和丈夫的异样,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诫我。当时,我也没有为自己做过多申辩。但从中我知道,父亲对母亲的感情,浓厚得儿时的自己看不懂。
现在,他们在乡下安度晚年。父亲因多年前高血压引发了脑血栓后遗症,现在已经不能再工作。而闲下来的母亲就种些农作物,成熟后捎给城市里的我们。母亲离不开家,每每来我这里都不过夜,着急赶回家。她总说,把你爸一人丢在家不行,她不放心。
少年夫妻老来伴,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荣红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