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摄影之间的缘分,也30多年了。”李增启是犇牛摄影协会的会长,1984年,出于业余爱好,也出于丰富文化活动的目的,他跟7个年轻人成立了南苑摄影学习会,后来改为犇牛摄影协会。为教大家摄影,协会特意请来丰台区文化馆的摄影老师教授技巧。
1987年,李增启带着摄影协会第一次组织去秦岭采风,南苑乡文化站只给报销了来回车费,其他的食宿费用都要大家自负,这一趟下来,每个人平均花了300元。当时李增启一个月的工资才45元,这整整是他半年多的工资,“当时有‘摄影发烧友’的说法,就是因为胶卷费钱,所以有人就说‘想男人败家,就让他学摄影’。可架不住我们喜欢啊。”
这次的秦岭采风,收获颇丰。在北京市第一届农民摄影比赛中,李增启所在的摄影协会包揽了16块奖牌中的12块,其中他个人的摄影作品是《秦岭风光》和《绿叶》也获奖。
作品《绿叶》是李增启站在山上,向下俯拍的;半尺高的麦苗,被雪覆盖着,星星点点透着绿意,从高处望去,就像一片片绿叶广布在麦田上。这次获奖让李增启信心大增,也加深着他与摄影的感情。
之后,李增启带着摄影协会的会员又去湘西采风。在凤凰古城,他抓拍了一张划龙舟的照片。因为场面欢腾、热闹,他给作品起名《老太君挂帅》。
“当时我和摄影协会的成员去凤凰古城时,正赶上当地划龙舟,一个龙舟上有六七个年轻小伙子在划。”李增启回忆,一个头发花白、穿着洗得发白的藏蓝色衣服的老妇人站在船上,轮着鼓锤正在击鼓喊号。“老妇人约有70多岁,脸上布满皱纹,却神采奕奕,鼓声令人振奋。”于是,李增启便抓拍了这个瞬间。而这张《老太君挂帅》也曾在多次比赛中获奖。
“把一些美好的瞬间抓拍下来,真的是让人很兴奋的事。”还有一幅《谈古论今》的摄影作品,也让李增启津津乐道。北京光彩体育馆所在地原来是一片农田,这个体育馆建成后,为了看亚运会圣火传递,李增启来到了体育馆外,听到几个人闲聊。“你看,现在变化得多快啊,以前这里还是农田,现在就成体育馆了。”边说,一个老人还用拐杖指了指场馆。当时太阳快落山了,天边泛着红光。这时,李增启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个瞬间,并给作品起名为《谈古论今》。
在一般人看来,采风是一件游山玩水的乐事,可是对喜欢摄影的人来说,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为了拍长城上的日出,李增启和摄影协会的朋友常常晚上就宿在了长城上,被蚊虫叮咬、被蝎子蛰都是难免的事。
还有一次去延庆拍片子,李增启和朋友早上3点就起来爬山。因为是荒郊野外,他们中午都没吃上饭,两人实在饿得不行时,李增启就把自己拿的治胃病药拿出来和朋友喝了。“这个药里含糖分比较高,我们一人喝了一袋,就坚持爬了下去,等下山回到住处,已经是晚上了。”
在3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李增启有上百幅摄影作品获奖。谈起摄影变化,李增启坦言:如今搞摄影要容易得多,花费也不像过去那么大,从胶片到数码的背后,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越来越富足。
现在李增启还是会随时出去寻找风景,他也喜欢坐在电脑前,从剪裁到色彩,做自己想要的图片效果。“摄影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美。”李增启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