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孩子们的知心大姐
为孩子送餐 容不得半点马虎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们的知心大姐

王春立
北京儿童医院护士
 

在北京儿童医院病房外的走廊里,记者见到了王春立。她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白大褂、留着精致干练的短发,带着一脸童真的微笑跟记者打招呼。可爱小巧的外表让记者有些吃惊,这位先后被评为院级优秀护士、优秀临床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儿医之星(护理之星)、贾立群品牌先进个人,并且获得第四届“北京市优秀护士”称号的护士,竟如此年轻。王春立笑着说:“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 ,不管医生还是护士看其来都比实际年龄小很多。”

“宝贝儿,小心点哦。”一名小女孩在走廊里来回跑,一不小心就会撞上来来往往的人,王春立看到马上走上前提醒,温柔的话语加上迷人的微笑立刻“俘虏”了小女孩。多年与孩子相处的她,早已经被孩子们同化了,成了一位“长不大”的妈妈。

“2010年,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了北京儿童医院,成了血液肿瘤中心的一名普通护士。我之前做过护理工作,但做的是成人护理。第一次看到北京儿童医院病房的情景时,让我很吃惊。”王春立说。由于血液系统疾病进展快,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一旦确诊就要尽快住院治疗;北京儿童医院的床位非常紧张,但为了让更多孩子第一时间接受到治疗,在允许的情况下,常常会加床; 加床不仅导致空间特别拥挤,而且工作量成倍增加。如今,王春立已习惯了这样的日常工作,也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走进病房,一个正在输着化疗药的孩子看见穿着白大褂的王春立走进来,便扭过头看着她抽泣了起来,一颗颗大泪珠立即从双眼流出……王春立马上走过去,孩子哭的更伤心了,问:“我啥时候能回家?”

由于血液肿瘤的特殊性,绝大部分孩子不能陪护,与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对刚入院的孩子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家和恐惧。平时情绪波动比较大,需要我们格外关注。向他们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详细介绍每一个治疗和操作以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恐惧;陪他们聊天,教他们做手工,帮他们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

在王春立的记忆里,有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属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危型。对高危的孩子来说,每一次化疗的过程都特别难受。“他刚做完化疗,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知道这时他非常痛苦,即便是想喝水都懒得起来。”王春立说。于是她走过握握孩子的手,然后拿起水杯,扶起孩子让他喝点水。“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能给他带来很多鼓励。”

王春立觉得,面对孩子们更要注重个性化护理,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他们。长期的相处,让王春立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也让王春立成为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你陪我聊聊天吧。刚做完化疗,难受的很。”“你什么时候上班啊。”“你怎么又休班啊。”……王春立经常会在家接到孩子打来的电话。“孩子们其实都很懂事。他们知道如果告诉父母,父母不能帮上忙,反而更担心。所以他们就把心事告诉我。”

有些患儿出院了之后,还跟王春立保持联系。“前几天,有一个孩子告诉我已经上学了;还有一个内蒙的男孩,是4年以前治愈出院的,他告诉我他快结婚了,真是太高兴了。”在王春立心中,这些孩子都是勇士。“有时候他们很难受,但是他们都很坚强。从他们身上,我也学会了很多。”

□本报记者 杨琳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