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70后三剑客
别让皱纹刻在心上
我家的老照片
■征稿启事
《江湖丛谈》话“规矩”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湖丛谈》话“规矩”

 

有个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叫做《江湖丛谈》。顾名思义,《江湖丛谈》说的是江湖的那些事儿。不过,别误会,书中所说的“江湖”不是武侠中“刀光剑影、剑胆琴心”的江湖,而是20世纪初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地带的江湖行当内幕与规矩。

《江湖丛谈》成于民国初年,此书从江湖规矩谈起,开篇即说“春点”,何为“春点”?春点是江湖中的术语,是江湖中人调侃时用的行话,也是入门的凭证。如同在影视剧作品中常见的那种镖局出镖之时用“春点”来表明身份,一问一答,默契相合。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上分析,春点就是一套属于中国古代社会底层游民的、带有行业潜规则性质的“话语体系”。

这套体系,看起来掩盖的是江湖中种种不可告人的骗术,其实也隐藏着底层游民之间的体恤和同情,包含着江湖精神的内核——义气和规矩。

在江湖之中,讲义气、守规矩为立命之本。书中的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讲到练武出身的勇猛之士,有当盗贼的,也有给人看家做护院的。夜晚盗贼过来,先抛块碎石,看是否有护院的。看家人听到响动,便用暗语相问,盗贼听后视为江湖中人。

一来二去,若盗贼守江湖规矩,便放弃行窃。这就是江湖人的规矩。

说到规矩,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老炮儿》。由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毕生都在遵守并强调着自己的规矩。外地小伙子开口不带尊称的问路,被六爷一顿奚落后,末了还是为人指路。兄弟“灯罩”因出煎饼摊与城管发生纠纷,六爷主持公道,评理“遵规”。“煎饼摊儿让人拿走,砸坏的灯泡照价赔偿,物归原主。”“白挨的嘴巴也得有个说法”。儿子晓波因女孩的事儿,划伤了富二代的豪车,被留作人质。六爷得知后,单刀赴会,同意赔车,但儿子的被打伤这事儿,得按我六爷的规矩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今如此。规矩不仅是健全的制度设计,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心理秩序,是一种内在的归属和认同。从表面上看,六爷坚守的规矩,是一种偏执的、自我的规矩,很难让人理喻。但是在社会上对这种规矩的理解和共鸣,却体现了中国人对几千年来深入骨髓的一种道德秩序的深切呼唤。这种心理秩序的重建,在当今的中国也迫在眉睫。

然而,在重建秩序的过程中又有太多歧路,《老炮儿》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中的缩影。人们期待规矩,渴望规矩,怀念规矩,但我们又怎样崇尚和遵守规矩呢?是义气?是道德?是法制?还是丛林法则?这些秩序和规则的代名词在今天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虽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规矩,不同的人群尊崇不同的规矩,但在今天法制健全的社会里,人们心中的规矩一定是对善的认可,对正义的维护,对法的笃信和实践。

这样的规矩才可以超越勇的鲁莽,义的狭隘,实现社会的清明和公正,满足人们对秩序的终极渴望。我想这也是《江湖丛谈》这本书于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参照意义所在。

□杜鹃 文/图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